•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人文通史 宋朝清官——包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包拯,一位影响了千年的,在百姓心目中是断案如神,秉公办理,不畏权贵的大宋清官,更有人将之神话成冥间的“阎罗王”。除此之外,如《宋史·包拯传》中评价包拯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四大名着《水浒传》在开回中将包拯进行神话,并称作是“文曲星”化身;明末着名小说集《龙图公案》将包拯断案进行明细化,将之推崇至与忠义之神关羽并列的“公义之神”。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和小说,电视剧中的那样神吗?诸如“包待制”、“包龙图”、“包青天”、“黑脸包公”、“包孝肃公”等等称号又是怎么来的?而据野史小说,电视剧等都包拯从小被抛弃等传说,又是真的还是假的,又经过什么背景来演化呢?

      他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他入戏曲之深,被演义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束庙阁之高,被供奉为庇佑苍生的神仙。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代表公平与正义之化身,他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本刊记者专赴河南等地采访,拨开历史烟雾重重的文字迷宫——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早年至孝

      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清正廉明

      1041年(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不久,拜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任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一次,他出使契丹,契丹命典客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没有答复。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知扬州,调任到庐州,迁升刑部郎中。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开封府尹

      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迁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晚年仕途

      张方平任三司使时,由于买土豪的财产,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宋祁接替了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暂代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过了很久才出来任职。他主持三司期间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种封藏于仓库供皇帝用的物品,都从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难。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原来司里吏员欠下金钱布匹,大多受到监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连带拘禁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这一类情形的包拯都释放了他们。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给事中,任三司使。几天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疾,数日后,旋即因患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当初,有儿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经弃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儿子,崔氏暗中抚慰他的母亲,让她小心地照看他。繶死后,把媵妾的儿子带回家中,取名为綖。有奏议十五卷。

      高中不就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包家村(今安徽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4月11日),包拯出生于一官宦家庭。祖父是受赠“太子少傅”的包士通,祖母是追封为“冯翊郡太夫人”的宣太夫人。父亲是进士出生,官至工部虞部司员外郎的包令仪。母亲是追封为“口阳郡太夫人”的张太夫人。

      包拯是春秋时的楚国大夫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世孙。祖父是包士通,常被人误写成“包世忠”,是远近驰名的忠厚人。五代时,他从老家丹阳迁至庐州合肥来避难,并定居了下来。

      关于包士通的记载,史书不是很多,而包拯家真正进入官僚的则是他的父亲包令仪。咸平年间,包令仪以进士之身,官至工部虞部司员外郎,主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也就是相当于在现在的国家水利部工作,主要负责宋水土资源、养殖狩猎、金银矿石开采等事,是属从六品,京官。后辞官在家,这就是包拯后来为什么自称是“生于草莽”的原因了。

      而包拯就是在这样的刚定居不久的官僚家庭中出生。他是独子,生下来仪表堂堂,当然不是杜撰的那样什么“黑脸儿”、“月牙儿”了,这是从现在的包公祠里可以看见的,“白脸胡须”,同样史书里也是有记载的。后来当包拯身居三品要员后,仁宗皇帝赠封其祖父为太子少傅,父为刑部侍郎、太保。

      小时候的包拯,在父母亲膝下,非常的乖,而且他还准时的完成父亲所布置下来的任务。基于祖训,包拯也和家族中的其他人一样,都很重视孝,这从他后来中进士后,因父母而不仕可以看出,有句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就说的是包拯。

      大概是出生于官宦家庭的缘故吧,包拯十分清楚要想仕途必须怎么样。于是,他自小就熟读诸子百家,且时常与父一起探讨学术。出于“成家立业”,包拯在未出仕的时候,就娶了少他两岁的董氏为妻,这时,包拯已经出落成二十六的青年了。

      董氏也出身于官宦家庭,其曾祖父董希颜曾追随宋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军功累至宁州刺史。而父亲董浩曾也做过鄂州武昌令。所以,与包拯结合,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不过,在董氏之前,包拯还娶了一位妻子,这一位姓张,不过似乎没有多少的门当户对,我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很多都写了包拯的妻子是姓李的,但我猜想这李氏就是张氏。除此二者外,包拯还有一个小妾,是姓孙的。这个小妾,据载,是服侍包拯多年,在包拯五十九岁那年,产下一子,即包綖。

      不过,三位妻子中,董氏是最为出名的。董氏是包拯的贤内助,或许是出于这个吧,包拯读起书来更加的得心应手了,果然在婚后不到三年,也就是包拯二十九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是甲科的。

      董氏为包拯生了一子二女。儿子包繶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子,不过婚后不到二年就染病身亡了。这崔氏的母亲吕夫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吕夫人是宋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的女儿。所以包拯后来的官途之所以能够安稳,其实跟这层关系是分不开的。

      言归正传,包拯自娶了娇妻,中了进士后,便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然而包拯见父母老了,便推辞了。朝廷又给包拯“监和州税”的官职。这时,包拯的父母大概是想念儿子,于是,不让包拯离开。包拯就当机立断的辞了官,奉养父母。

      几年后,包拯的父母亲相继病逝。而包拯在双亲的墓旁便筑起草庐来守丧。直到丧期满了,他还不愿意离开,这一点被后来的士大夫捡住,甚至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典例。在父老乡亲的多次催促下,包拯才接受了朝廷的安排。

      这就是史书上写的关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戴孝毕,包拯被任命为大理寺丞,知天长县,这是包拯的第一个赴任的官职,而这一年却已经是景佑四年(1037)(也有说是景佑三年),离他中进士已经有十年了。包拯是仁宗天圣五年(1027)的甲科进士。此前,包拯有两个官职,但都拒绝未赴任,一个是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另一个是监和州税。那为什么这个官职包拯会赴任呢?我想,有四个原因。第一,父母亲死了,包拯也奉孝完毕了。第二,所谓事不过三,包拯已经两次拒绝了朝廷,假如再拒绝的话,势必会惹来言官的闲语,再说,先前两次包拯都是拿了奉养父母为借口的,此次也没了借口。第三,这天长县即今日的安徽天长市,是在包拯老家庐州合肥的东面。所以离家较近,对于包拯来说,继续的省亲,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第四,乡亲父老极力要求及劝慰包拯赴任,尤其是那些长老。

      【人物评价】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着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断案的故事最为精彩,传播之广,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着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历代评价

      士大夫语曰: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

      欧阳修: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

      司马光: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刘敞: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

      吴奎: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

      张田: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容正人延谠议,使其谋行忠入,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肃包公止尔。

      包顺: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

      王称:拯为人不苟合,未尝伪辞色以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亦皆绝之,人多惮其方严,仕已通显,奉已俭约,如布衣时。

      朱熹: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脱脱: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

      蔡东藩: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包龙图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甚且谓狄之荣显,多由包拯之力,是则子虚乌有之谈,固难取信耳。尝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着书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没善,就两人功名,择要演述,已足存其实迹;而当时朝政之得失,亦销纳其间,以视俗小说之附会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此书一出,可以扫尽巵言。

      胡适: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轶事典故】

      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不畏王权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像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

      注重实干

      在入主开封府之前,包拯因对官场失望导致情绪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包拯曾于公元1056年来金陵担任过4个月的江宁府尹,接着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成为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不过,以包拯的个性,不在开封府干出点名堂不会善罢甘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然而,包拯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断案上,他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然而,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又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同时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然而,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

      包公断案

      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宋史》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件: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这年包拯三十九岁,赴京听调,进京前写了一首明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到京后不去拜权贵,立志廉洁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复仇的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便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买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您杀的牛,案其实并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但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他只杀牛卖肉。果然包拯的神算,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警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以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再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在断案上。

      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后世纪念

      包拯出任开封知府虽然只有一年多,但经过民间上千年的演绎和《三侠五义》的文学加工,“开封有个包青天”、“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些都成为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开封人民为纪念包公重建开封府,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九个游览区。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在开封府,您除了能看到大批珍贵史料及有关逸事的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操练”以及戏剧、宋宫歌舞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使您能真切的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的真正含义。

      开封包公湖

      传说当年黄河发大水淹没了开封府衙,包公的阴阳镜落入水中,形成今天的包公湖,开封至今还流传着“死包公铡了活知府”的包公湖故事。包公湖是河南省开封市城内湖,位于宋朝古城墙内,处于古城的西南角。整个湖泊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像一个斜躺的葫芦,中部偏西有跨越该湖的南北路——迎宾路,西南为包公湖南路。湖泊周围有包公祠、延庆观等名胜古迹。

      开封包公祠

      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包拯而恢复重建的。

      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东侧为灵石苑,由石雕、水榭构成,典雅别致。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

      开封包府坑

      开封的老百姓纪念包公,在开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内有一块题名碑,凡是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姓名都刻在碑上,只有“包拯”两个字被后人抚摸最多,以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指痕。这块石碑仍然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包拯”两字已模糊难辨。

      开封包公祠毁于明代末年,当时明军为阻挡李自成进攻,扒开了黄河大堤,大水把开封府署和包公祠都冲毁了。大水过后,只在包公祠遗址上留下一个小水潭,被称为“包府坑”。

      合肥包公祠

      包河有一个沙洲,名“香花墩”,传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墩上的建筑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间,知府宋鉴在墩上建包公书院,让包公后裔在此处读书。到嘉靖时,书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

      包公祠的迎面正厅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动逼真,双目炯炯,慑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在包公像前,陈列着传说中包公生前处决犯人的三具铜铡。祠东有一口廉泉,是花亭里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传说廉泉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地方,就是会因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会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贪官喝下去,必定苦湿难咽,像有芒刺封喉。

      合肥包河

      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传说包拯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边玩耍,家乡人民为纪念包公把这条河取名叫“包河”。人们在包河里种藕养鱼,包河里的藕,脆嫩无丝(私);包河里的鲫鱼,背呈黑色(铁),象征包拯一生的“铁面无私”。

      包拯墓

      主词条:包孝肃公墓园

      包拯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肇庆包公祠

      北宋熙宁年间,肇庆(古称端州)老百姓为纪念曾任过知州的包拯,修建包公祠,引来成千上万人朝拜。

      四百多年后,由于祠堂年久失修,当地人又集资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该祠历代都有维修,故一直保存完好,后毁于“文化大革命”。2000年三月重建,【巍峨壮观,是肇庆的旅游热点之一。

      砚洲包公楼

      砚洲包公楼位于肇庆市(古称端州郡)羚羊峡下西江河中心的砚洲岛之东。距离肇庆市十多公里。自古相传,在砚洲乃北宋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为官时,奉诏回京时坐船途经羚羊峡口,骤被狂风恶浪困阻。包拯心思为官清正,为何离去之时江河不平,查问原因,原来是随从收了当地人临别送赠的一方端砚。包拯便把此方端砚抛下江中,时即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端砚竟化成沙洲,称为“砚洲”。故此,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成洲”的典故。

      个人着作

      包拯有《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传世,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拯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艺术形象

      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拯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但总的说,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拯的故事并不多。

      元曲

      到了元代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七种,其中包拯断案的就有十一种之多,这就是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阑记》,曾瑞卿的《留鞋记》,武汉臣的《生金阁》,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杀妻》。元杂曲里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拯,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这也是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元代百姓的呼声。平民呼唤包公,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幻想。

      小说

      《龙图公案》里的包拯,既维护皇权,又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显示了一个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他有智有刚,是日断阳夜断阴的下凡星宿,与元曲逐渐神化的包拯相比,明代的包拯神通广大,上至玉帝,下到阎罗,对包拯有求必应,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驱使。

      《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顶峰。

      《七侠五义》

      《七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顶峰。

      脸谱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拯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京戏裘派名剧。

      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拯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

      介于以上原因,包拯便收拾了些,带着相关人员,到扬州天长县就职了。而后来关于包公断案如神,也就从这里开始的,而此时的包拯有三十八岁了。所以关于《少年包青天》里的那个年轻包拯完全是杜撰的。

      那么包公断案如神,到底是怎么个如神法呢?据《宋史》及《续资治通鉴》等史册记载。包拯在天长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那就是“智破牛舌案”。这故事大家都看过的。而我怀疑《少年包青天》里第一部开场的那个包拯审猪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为模板进行改编的。

      《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宋纪四十六》中记载:“拯尝知天长县,有诉盗割牛舌者,拯使归屠其牛,鬻之。既而又有告杀牛者,拯曰:‘何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盗者惊服。”

      一日,有个人上诉说有盗贼将他家的牛舌给割了。包拯见此案只有一头牛,便想来个引蛇出洞。于是,包拯就叫那个人将这头牛给杀了,大摇大摆的卖掉(“鬻”就是卖的意思)。在宋朝,有规定的,牛因为是耕作中的出力牲畜,是不可以随便宰卖的。

      于是,那个盗贼便来告那个杀牛的人。而包拯见那后来反告的盗贼,便大骂,并说:“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反而来告人家呢?”盗贼惊慌失措,只能招认了。这种心理战法,及至现在都还被广泛的为司法所用。

      离奇的案件被离奇的审清,“智破牛舌案”一下子就被人们广为传开了,而包拯这个名字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关于“智破牛舌案”,在《宋史》也是多次被提及的,尤为详细的是,出现在《宋史·包拯传》里。

      【洞彻内外】

      庆历三年(1043),包拯从端州知州任满,“中丞王拱辰所荐”而被拜为“监察御史里行”,这是给资历比较浅的地方官升任中央时的一个虚官。次年,也就是庆历四年(1044),包拯被改任为监察御史,掌“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这是一个主掌全国财赋的官职。这也标志着包拯从地方上转至中央,负责于全国的财政赋税。

      当时,有个人叫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而宋仁宗欲将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包拯与时任右司谏的张择行、唐介等据理力争,认为这张尧佐根本之所以能够出任,完全是因为张贵妃的缘故。由于包拯的开谏,大臣们纷纷尾随,于是,碍于面子,仁宗就撤了这个职,不给张尧佐了,这就是“包拯三谏宋仁宗”的第一谏。

      庆历四年(1044)八月乙卯,仁宗问大臣:“如闻诸路转运案察、提点刑狱司发擿所部官吏细过,务为苛刻,可降敕约束之。”先是监察御史刘湜说:“转运使掎摭州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而包拯则紧接着继续说:“诸道转运使自兼案察及置判官以来,体量部下官吏,颇伤烦碎。欲乞于郊禋赦书内特行约束,凡官吏先被体量者,情非故犯,咸许自新。”仁宗皇帝听言,下令约束“诸路案察使”,这事记载于《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七》。包拯就官员之事,还说了几个建议,非常的受到重视。包拯请求仁宗重视“门下封驳之制”,以及废除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积极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这充分体现了包拯在任上体恤国情,充分解释他对于宋朝仁宗时“三大冗”的“冗官”的看法。

      不光是此,在《宋史·包拯传》里,包拯还对北方的辽国做了充分的看法。他说:“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国家每年这么的贿赂契丹,这不是防御的最好办法,应当同步的操练兵马,时刻守卫边疆。

      说到了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包拯出使契丹的事了。庆历五年(1045)八月,包拯被仁宗派往契丹,正式对契丹进行国事访问。在契丹的访问期间,契丹人屡屡刁难,不过包拯都迎刃而解了。其中一个故事,被记载在《宋史·包拯传》里。“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当时,雄州是大宋的一个边境重州,而涿州此时是契丹的一个边境重州。关于涿州,宋辽还未之打过一场战,那是在宋初时的事情了。那时,宋方是着名的大将曹彬领军的。

      契丹典礼官对包拯信誓旦旦的说:“你们大宋在雄州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诱惑我国叛将到你们那里去刺探情报啊?”包拯将眼一转,笑笑地说:“那贵国的涿州城曾也开过便门,要刺探边疆情报,也不至于用这手段吧?”典礼官顿时哑口无言了。这是我国历史外交史中很典型的一个范例,就像新中国总理周恩来曾在外交上屡破挑衅人的诡计一样。

      庆历五年(1046)十二月,包拯返回。出使契丹任务圆满完成,他一回来,便上仁宗上告说:“河北边帅宜精选,而代州尤不可轻授。今朝廷委任郭承佑,恐必败事。乞早令召还,别用能者。沿边守将畏懦不胜任者,亦乞速赐移易。”(《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八》)包拯任劳任怨,还没休息,就马上陈言,这是在宋官中很难见到的。

      至此,包拯来到中央,不仅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出了极大的力,而且甘心接受使命,出色的完成任务,使大宋在外交上赢得了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是在宋外交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替民办事】

      庆历六年(1046),包拯擢升为京东转运使。宋初,转运使是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即是我们常听到的“漕”。这官实权高于府、州行政长官。而包拯则是主要负责京东诸路(即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清平军、宣化军等)的财赋,治所在宋州。其中后两军是景德三年(1006)增设的。

      庆历七年四月庚戌,包拯更擢升为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改陕西转运使。后又改任为河北转运使,直至进京“入三司户部副使”。这时,发生了一件事。秦陇斜谷在宋时专门生产造成用的木材,而当时相关部门却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而且秦陇相关的七个州为了提供造桥用的竹索,于是,便强行要求百姓去负责,致使有时候劳累百姓“恒数十万”,而包拯看见后,便如实上报,“奏罢之”。

      不久,契丹又聚兵边境,“边郡稍警”,朝廷就命包拯“往河北调发军食”。包拯据实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但老百姓却不加以利用,而‘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却拿来当牧马之用,当还给老百姓耕种。”朝廷听从了包拯的建议。

      此时,包拯还发现“解州盐法”给百姓带来负面影响,于是,他就亲自去治理经营,为百姓谋切身利益。

      皇佑元年三月“辛丑,命户部副使包拯往河北提举计置粮草”(《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

      在三司户部副使任上,包拯体察民情,深入百姓中间,积极向朝廷禀告,使得百姓受益。这就是包拯之所以名扬天下,百姓父母官的一个有力历史依据,而包拯深入民间,且被小说家进行杜撰的,基本上是出自于这个时候的。

      【谏官清正】

      皇佑二年(1050),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宋史·包拯传》中将包拯在这一时期归纳为“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从中可以看出,包拯充分利用职能,维护皇权,不怕得罪权臣,以求仁宗公平朝政,朝堂清明。在此间,包拯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分别是三劾外戚张尧佐,公审冷青冒充皇子案等。

      皇佑二年(1050)四月,发生一件震惊天下的事,那就是一个名叫冷青的人自称是皇子。此事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一》中有详细记载。当时,包拯根据诸多证据,并深入民间,进行体察暗访,终于审出这假冒皇子的诈骗案的真正事实。而这事恰恰是包拯名扬天下,受百官另眼相看的有力事件。

      在对仁宗谏言的时候,包拯不惜例举“唐魏郑公三疏”,希望让仁宗能够将之当成是借鉴。紧接着,包拯又上书天子应该的德行,“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光如此,包拯更是敢言去“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对于包拯的谏言,仁宗多数采用,这不止证明包拯做到了谏官该做的,也说明了仁宗重用包拯。

      包拯在谏官上还对国家人员的调配及使用上,公平评价并推荐。这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二》中有一例,可以证明。皇佑三年(1051)六月丁酉,包拯上言:“顷岁以来,凡有才名之士,必假险薄之名以中伤之,摈弃不用。欲望圣慈申命宰执,应臣僚中素有才行,先以非辜被谴,如杨纮、王鼎、王绰等,曾叙用未复职任者,并乞复与甄擢,或委之繁剧,必有成效。”果然,这杨纮、王鼎、王绰等人都是不一般的人物,并在后来为大宋建立了赫赫功绩。如王鼎,在史书中说他是:“不为变。”“鼎前在江东,坐苛察免,及复起,治奸赃愈急,所举劾,于贵势无所避,时盗贩茶盐者众,鼎一切杖遣之。监司屡以为言,鼎不为变。”

      【晚年包拯】

      皇佑四年(1052年),包拯被任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这就是后人为什么称包拯为“包龙图”的原因了。

      包拯曾建议如边境无事时,可以将军队迁往内地休养生息,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趁着机会再次请求“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包拯还表达说,如果边境一下子不能缩减的话,那么就“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包拯对宋仁宗时的“三冗”之一的“冗兵”的见解,但是这建议依旧没有得到批示。这事,反映出宋朝当权者的昏庸及目光短浅。

      后来,包拯被“徙知瀛州”。瀛洲,即在今河北河间附近。在瀛洲时,包拯看见各州都有挪用公款的习惯,于是,每年都累计亏损十多万,“积岁所负十余万”。包拯便上奏仁宗,“除之”。

      皇佑五年(1053),时年五十五岁的包拯正在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知瀛州,正为百姓谋福祉,不想传来噩耗,正当风华的儿子包繶暴病身亡。这对包拯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当时,包拯就只有包繶这一个儿子,至于后来侍婢所生的包綖,则是另话了。

      无比伤痛的包拯,请求朝廷将他调任至些闲职且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上。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在同年,将他调任至扬州,任知州,后又调任为庐州知州。等包拯处理好事后,又将他升任为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由于包拯举荐的官员做错事,而连累了包拯。包拯被贬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至和三年(1056)八月癸丑,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江南东路转运使唐介为户部员外郎”,并于嘉佑元年(1056)十二月,“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当时,御史里行吴中请求朝廷能够召包拯、唐介回朝。不过,此事也没有多大风响,权因宰相文彦博的那番唐介理论。这事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六》中详细记载。

      在开封府的这一阶段中,包拯措施大开,是包拯之所以成为包青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是告状的不被直接允许入官署的,而包拯大开官门,允许告状的直接入官署,即当面告诉官老爷子。于是使得“前陈曲直,吏不敢欺“的局面呈现开了。据载,当时有诸多的地方官司人员,都亲自跑到开封府里,请求包拯来断案。于是,包拯的名气更为的广传了。

      包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次,他发现朝中大臣和当地望族私设园林,以致于占了河道,使“河塞不通”,当时正逢雨季,包拯便勒令将园林“悉毁去”。而有人却拿着这个为柄,持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说包拯强行拆迁。包拯秉公执法,拿出证据,上奏弹劾那个虚报弄假的人。而这事,更使得包拯有了声音,在老百姓心目中深根.

      嘉佑三年(1058)六月庚戌,“以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七》)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有一天,包拯奏道:“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问:“卿欲谁立?”包拯回答说:“臣为宗庙万世而问。陛下问我应该立谁,这是怀疑臣。我有七十(这里出现笔误,历史上包拯享年六十四岁,疑是表达六十岁),膝下还没有儿子(介于诸多人说包拯无子,且拿出此处为论证的证据,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并不是包拯没有儿子,而是他的儿子先于他死了),且不是谋求好处,想阿附于太子之意。”“臣为宗庙万世计耳,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行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仁宗听了大喜道:“这事情我会好好考虑的。”于是,包拯又继续说道:“近年来,内臣‘禄秩、权任,优崇稍过’,希望陛下能够裁减内宫侍臣的人数以减损额外开支。”

      包拯还说:“累年以来,制敕才下,未逾月而辄更,奏语方行,又随时而追改。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欲乞今后臣僚上言利害,并请先下两制集议,如可经久,方许颁行,不可数有更易。”上言制度要谨慎下发,且不要随便更替,以免百姓失去对朝廷法度的信心。

      紧接着,包拯又“陈教养宗室之法”,“请条责诸路监司及御史府自举属官,谏官、御史不避二府荐举者,听两制得至执政私第,事多施行”。希望能够使各路行政机关能够尽职为百姓谋福,且御史府可以举荐。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应允。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包拯是个忧国忧民的,极力维护皇权的一位忠臣。

      当时有一个叫张方平的官,他官拜三司使,也就是最高财政长官,相对于现在就是财政部部长。但他因为越轨购买富人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书弹劾张,并使得张罢了官。但是偏偏是宋祁来接替张方平。由于宋祁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于是包拯继而的指责宋祁。宋祁被罢免。

      嘉佑四年(1059)五月戊戌,朝廷诏书:“君臣同德,而过设禁防,非朕意也。旧制,臣僚不许诣执政,尝所荐举不得为御史,其悉除之。”而始用包拯参议,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而包拯在弹劾了张方平,又继而弹劾宋祁,紧接着就被升任为枢密直学士,于是,欧阳修便说道:“包拯是《左传》里说的那个‘牛蹊田而夺之牛’。给他们的惩罚够了,但包拯却不放过,这其实就是贪恋三司使这个财政肥缺嘛!”

      于是,包拯就天天呆在了家里,回避如欧阳修这些的闲言闲语。包拯在三司使任上,便做了些具体措施,以保百姓福祉。他下令,凡各库的供品,以前都是各州摊派的,这对百姓的负担很重,现在都要变成与百姓公平交易。

      仁宗时,公款挪用致使欠公家钱帛的官吏颇多,于是他们多被拘禁看管,他们一有机会就逃,没有办法只能扣押他们的妻子儿女。包拯上任后,将那些不是主谋的官吏妻子孩子们都放了。

      嘉佑六年(1061年),包拯被升任为给事中,并礼部郎中,担任三司使。没几天,即四月庚辰,陈升被罢,“以包拯为枢密副使。出谏官唐介、赵挕⒂贩妒Φ馈⒙阑濉保ā端问贰と首诒炯汀罚[ 此帖被邵畑。在2015-05-15 13:01重新编辑 ]’700′)this.width=’700′;” title=”【每月活动】宋朝清官——包拯”>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