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人文通史 历代帝王与名菜名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1.西楚霸王项羽与烧杂烩

      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此菜更作为众菜之首被推上席间,让食客吃得痛快淋漓。

      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是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调以各种佐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间有了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原菜的搭配更趋合理科学,不仅有鱼有肉,还兼以海产野味,使得大杂烩杂而不乱,大有吃头。究其来源,苏北一致的看法,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据说,项羽生性有两大特点:一是室无二妻,终身以虞姬为伴;二是每顿饭菜无二样。就为这第二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以为要挨大王一顿呲儿,未曾想,项羽吃了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锅杂烩,项羽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致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西楚霸王的功绩,“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

      2.唐太宗李世民与少林八宝酥

      少林八宝酥是少林和尚的传统食品。它是少林和尚以灵芝、猴头菇、银耳、白果、木耳、嵩菇、香菇、茯苓8种山珍、补药分别制成的8种香酥,统称为少林八宝酥。因为它们各有疗效,交替食用,能起到强筋活络、提神健身、延年益寿的奇效,所以一直被武僧当作强身之宝。

      早在1 000多年前,少林八宝酥还曾被唐太宗李世民盛赞为“稀世奇味”。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李世民在没登上帝位之前,被父皇封为秦王,负责率兵在外荡平各路诸侯。这一年他奉旨带兵,平定洛阳的王世充,不料被王世充抓住,投入监牢。少林寺武功卓着的13棍僧听到这个消息后,以昙宗为头,深夜潜入洛阳,从狱中救出了李世民,并且帮助秦王扫平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于13棍僧的救命之恩和卓着战功,李世民铭记在心。他登基后,马上传旨召见了13棍僧,赐予土地40顷,还特别恩准少林寺可以招僧兵、参政事、食酒肉、开杀戒,并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又在寺中立起了御碑,把自己的这些敕令——勒刻于碑,以昭示后来之君和天下官吏、百姓。贞观3年,李世民带着满朝文武百官来到少林寺,大将军昙宗和尚摆下潘龙宴迎接圣驾,唐太宗皇帝对满桌的山珍海味都不在意,唯独对“少林八宝酥”情有独钟,他在品尝之后,不由昂首吟道:“洛城峰火忆犹存,少林八宝酥今又闻,真乃稀世奇味也!”但就是被唐太宗皇帝誉为稀世奇味的少林八宝酥,到了晚唐年间,在唐武宗灭绝佛法的风潮中,也未能逃脱厄运而失传了。今天,少林食品厂根据历史记载,又经少林高僧德禅大师及素喜、永真等禅师的指点,经过潜心研究,终于使这“稀世奇味重见了天日”。

      3.武则天与洛阳燕菜

      洛阳水席是着名的河南风味。水席共有24道菜,其中第一道菜是洛阳燕菜,此菜味美鲜香,是河南的一道名肴。提起这道菜的由来,还有一段趣谈。据说这道菜还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有关。在1 200多年前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东关的一个农民,种出了一棵特别大的萝卜。人们视之如神物,不敢私自食用,就把它献到了皇宫。皇宫里的御厨用这个萝卜和山珍海味精心烹制了一道菜,呈给女皇武则天。形美色艳,味道鲜香,尤如燕窝。女皇食后,连声称赞,赐名为“假燕菜”。因为女皇十分欣赏此菜,王公贵族也纷纷在大宴上烹制“假燕菜”。

      后来,“假燕菜”的作法传到民间,人们用萝卜、肉丝、鸡蛋、香菜等原料来烹制“假燕菜”。由于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烹制方法,使民间的“假燕菜”越做越美。其味道酸辣鲜香,别具一格,成了洛阳地区的一道名菜。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它为“洛阳燕菜”。

      此菜虽名高味美,但制作并不复杂。做时,先把萝卜切成约3.3 cm的细丝,用冷水浸泡后,再用细绿豆粉拌匀,上笼蒸5分钟后,晾凉入温水泡开,捞出后洒上盐水,再蒸透即可。食时,配上鸡肉丝、猪肉丝、海米、蹄筋丝、玉兰丝、鱿鱼丝、海参丝和紫菜丝,用高汤烹制,再放点香菜、韭黄。其味道极其鲜美,汤清利口,营养丰富。

      4.宋太祖赵匡胤与名点心“大救驾”

      “大救驾”名字大,其实是安徽省寿县历史悠久的美味名点。相传在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9个多月才攻破城池,取得赫赫战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倒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思。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肉、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种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了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常有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点心馈赠亲友。

      5.宋太祖赵匡胤与孝感豆油藕卷

      豆油藕卷,俗称豆油卷,是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点。孝感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是每逢佳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年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行至孝感西湖村,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立即取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加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状,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本酒家酿制的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饮起来,边吃边赞曰:“豆油藕卷,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流传下来。

      大约过了10多年,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有史可考,《孝感县志》转引《东兴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10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杨,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为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

      6.明太祖朱元璋与徽州虎皮毛豆腐

      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它以本省屯奚、休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3.5 cm有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因其豆腐两面为色黄,呈现虎皮条纹得名。上桌时再加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之功效,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当地人都知道,就是这不起眼的虎皮毛豆腐,还与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定渊源呢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财主知道后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中,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长相继亡故,朱元璋更孤无所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鲜豆腐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却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丢掉实在可惜,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鲜香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之吴王。一次,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驻营时,特命随军炊厨就在当地做昔日菜食。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今天,“虎皮毛豆腐”更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菜。

      7.朱元璋与玛瑙白玉

      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17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10 km处一位姓黄的厨师家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将刚出锅的一块“酿豆腐”施舍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谁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黄厨师13代孙现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也成为地方一绝。

      8.朱元璋与麦蚕豆干粥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次兵败后南逃到富阳永安山脚。因3天未进食,双脚已迈不开步。这时,茅屋里的老婆婆出门看到来人面貌奇伟,又是落难之人,忙叫他进屋坐下。朱元璋有气无力地指了指肚皮,老婆婆一看就知道他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可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她自己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叫她到哪里去弄吃的呢﹖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她的眼光落在屋边的蚕豆地时,就有了主意。马上摘些未成熟的蚕豆,又剪来几个青不青黄不黄的大麦穗,在石磨中一磨,一根根蚕样的粉条滚出来了。老婆婆烧起大火就煮。碗还没有到嘴边,一股香气已直扑鼻子,朱元璋一碗落肚,眼睛亮起来了,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一连吃了3大碗,见锅里没有了才放下碗。他问这叫什么。老婆婆一想,样子像蚕,又是麦和豆做的,就随口起了个名字说:“这叫麦蚕豆干粥”。

      朱元璋登基后,山珍海味吃厌了,御厨千方百计变着法儿烧菜给他吃,也不合胃口。这天,他想起了麦蚕豆干粥,忍不住口水直流,立即传旨烧这种粥,宫中的御厨哪里知道这山村野味的烧法,结果好几个厨师被杀。马娘娘也急了,再这样下去,天下的厨师杀光也无用。当得知是一位山村老妇做的,立即派人寻找。

      老婆婆被带到京城,一听要她烧麦蚕豆干粥,吓得快半死。她想,那时他是肚皮饿得贴牢背脊,现在什么东西吃不到,就是烧得再好也难咽下他的喉咙了。可事到如今,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是闯一闯好。她说:“皇上如一定要吃这种粥,就要依我一件事。”

      朱元璋想,我为了吃到它,已费尽了心血,她提出的无非是银子,这还不容易,就满口答应了。哪里想到,要他先饿3天,朱元璋金口已出,岂能反悔。3天过去了,老婆婆端出麦蚕豆干粥,朱元璋接过碗就吃,一碗下肚后就停止了。他说:“鲜是鲜,可惜大麦须刺喉咙。”老婆婆说:“当年你是肚饥好吃食,现在这些东西怎能再进口呢。”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提麦蚕豆干粥了,但那粥却在富阳传了下来,成为一道名吃。

      9.正德皇帝与珍珠粥、凤眼鲑

      厦门人吃白米粥时,喜欢用“麦螺鲑”下菜。当地人都知道,这普通饭菜却有一个雅号,叫做“珍珠粥、凤眼鲑”。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正德皇帝闲来无事,打扮成书生的模样,带着一个扮成书童的随身太监,来到江南游山玩水。这一天,走到后溪一带,他只顾观赏山水,结果迷失了路。眼看日头落山,肚子早就“叽叽咕咕”叫起来了。也不知又走了多久,正德皇帝终于看到了一间茅屋。他二话没说,急匆匆地就跨进了门。 屋内有一对白发老人,正围着桌子吃粥,见有人突然闯进屋来,慌忙站起身来。正德皇帝上前拱了拱手,说:“我是过路的书生,走迷了路,不知能不能借贵府落个脚,歇上一夜?”那老伯本是好客之人,听说来人是迷路书生,就一边热情地把客人让进了屋里,一边客气地让茶让饭。正德皇帝早饿得六神无主,顾不上推辞,只是连连回答:“多谢,多谢!”主人盛了一碗白米稀饭,又加了一碟麦螺鲑,正德皇帝也不客气,端起碗来就吃。他学着主人的样子,喝一口稀饭,吃几个麦螺鲑;再喝一口稀饭,吃几个麦螺鲑。吃着吃着,正德皇帝觉得饭菜特别可口,比皇宫里的那些山珍海味强多了。于是问主人:“这饭菜赛过山珍海味,不知是什么叫法?”“山村野味,叫不上什么名堂,不过,要取个名字也不难,你看,这粒粒白米,不就象珍珠吗?这麦螺,一颗颗就像凤眼珠子。依我看,就叫‘珍珠粥、凤眼鲑’吧!”不久,正德皇帝回到京城,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吃的都是山中八珍,却找不到这份饭菜的做法,御膳房的太监一边向正德皇帝禀报备料不足,请求宽延数日,一边向正德皇帝的那些随身太监打听。说也凑巧,正好打听到当时随正德皇帝到江南游玩的小太监。这才知道“珍珠粥、凤眼鲑”的来历。于是,御膳房太监和厨师立即乘上快马,日夜兼程,直奔后溪。后溪的百姓听说朝廷专门派人来学做“珍珠粥、凤眼鲑”,都感到十分的奇怪,纷纷跑去询问接待正德皇帝的苏公。苏公把当时的经过说了一遍,大家不禁大笑起来!从此以后,厦门人常吃的白米稀饭配麦螺鲑,也就有了“珍珠粥、凤眼鲑”这个雅号了。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么叫。

      10.明成祖与蛋松果

      蛋松果又名金丝果,是河南的传统名点。创制于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传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纷纷进贡来朝,表示祝贺。所献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四季鲜果不可胜数,却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垂青。唯独一位厨师进献的一种以蜜汁果料为馅、鸡蛋拉丝而成的圆形金黄色糕点“蛋松果”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明成祖见那圆果的金黄色泽,立即想到自己黄袍加身,觉得迁都之日,这乃是个福、寿、禄的吉祥之物,非常欢喜。当下品尝,更觉得满口馨香,余味深长。于是命人传那厨师上殿,面封御厨,赐银千两。这人从此也就在御厨班子里专为皇帝做起糕点来,传子孙,带徒弟,使蛋松果一直流传至今。蛋松果外形美观,色泽金黄,看去赏心悦目,食之别有风味,甜香适宜,百吃不腻。原料中除面粉、鸡蛋外,还有花糖、果浆、桃仁等。如果您去河南旅游,可千万别错过这“独悦龙颜”的蛋松果哟。

      11.清太祖努尔哈赤与黄金肉

      “黄金肉”是满族古老的宫廷风味名菜,曾被列为满族珍馐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后,每临大典盛会,酒席宴的第一道菜,必须上黄金肉。而这道美肴,据说还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制的呢!

      相传,满人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一带。最初,曾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夫。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绘,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已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擢。

      后来,努尔哈赤发迹为后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个老祖宗。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因此,清朝皇帝都把黄金肉奉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恩典与赏赐。继而,被传为佳话。黄金肉也随之名扬全国。

      12.康熙与“宫门献鱼”

      “宫门献鱼”是清御膳名菜,它是选用整条鲜鱼洗净后,斩成头、身、尾三段,将头、尾两侧剞兰草花刀,身段剥皮,剔去骨刺切成片,配以熟瘦火腿、大海米等。经分别烹制后,头、尾放盘的两则,白色鱼片码头、尾中间,两色两味,形如宫门中跃出条鱼,据传此肴为清朝康熙皇帝亲笔命名,且是清宫廷大典中必备的菜肴之一。

      康熙九年(1671年),康熙皇帝南下暗察民情。一天,他来到云南“宫门岭”,这是一个十分险要的山岭,岭下有个天然大山洞,洞宽3.3 m,形如宫门,宏伟非凡。东边是一片山坡草地,西边有一池塘。这天中午,康熙来到池边一家小酒店里,经打听后,点了“一条鱼,一壶酒”。很快,店家便将酒、菜送上桌,康熙食后感觉很美,并问道:“店家,此菜何名?”答曰:“腹花鱼。”原来此鱼生于池塘,专食鲜花嫩草,鱼腹上长有金黄色的花纹,故得此名。康熙一时兴起,便挥笔给店家写了“宫门献鱼”四个大字,落款为“玄烨”。不久,江浙总督路过这里,见店门上挂着“宫门献鱼”署名“玄烨”的牌匾,大吃一惊,经了解原委,果真是当今天子所赐。自此,消息传开后,凡路过此的游客,都要进店尝尝皇上御笔亲题的“宫门献鱼”这道名菜。

      清宫名菜“宫门献鱼”如何传入民间?据说1912年清王朝覆灭,宫廷御厨们也各奔东西,有的则流落到其他城市,为了谋求生计,便开设专门经营宫廷菜点的酒楼食店。于是,这一古老技艺的宫廷菜,得以流传民间,但正宗的“宫门献鱼”还得到云南天然大山洞才能吃到。

      13.康熙与八宝豆腐羹

      康熙皇帝不仅在治国方面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在生活方面也是较俭朴的君王。封建皇帝一餐千金,食则水陆百物、山珍海味,饮则琼浆玉液,而康熙皇帝的俭食却是有名的。

      据史载,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吃质地软滑、口味鲜美的清淡菜肴。有一次他到南方巡视时,暂住在苏州曹寅的织造府衙门里。这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为了接驾,伺候好皇上,曹寅派人从各地采购回来大量山珍海味,又吩咐名厨精心操持。无奈不对康熙的口味,珍馐美馔吃起来也味同嚼蜡,这下可急坏了曹寅。

      曹寅多方苦寻,终于用重金从苏州“得月楼”酒家请来名厨张东宫。要求他做出清淡、爽口、 有苏州特色的菜。为了让皇帝吃得高兴,张东宫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后做出一道色、香、味诱人的佳肴。

      这道菜极合康熙的口味,品尝以后,极为满意,此菜鲜美可口,因为它是用豆腐和八种食料配成的,皇帝赐名为“八宝豆腐羹”。返回京城时,传旨把张东宫带回北京,赏他五品顶戴,在御膳房专门印制了“八宝豆腐羹”的配方,受到赏赐的大臣,都要到御膳房去领取配方。

      八宝豆腐羹的制作方法:

      原料:嫩豆腐250 g,虾仁、鸡肉、火腿、莼菜、香菇、瓜子、松子各40 g,食用香葱、味精、酱油、盐、浓鸡汤等适量。

      制作:①把豆腐、火腿、虾仁、鸡肉等切成小丁;②炒锅上火,待油热后,把各种炒熟后,放入鸡汤,再加各种调料烩成羹状即成。

      14.南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与“一条龙”包子

      南北朝的陈国建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末代皇帝陈叔宝,人称“陈后主”。陈后主10岁的时候,十分贪玩,他嫌呆在宫中闷得慌。有一天穿了一身便服,悄悄地溜出宫门,跑到了秦淮河边瞎转悠。这儿店铺、酒肆、茶楼、布庄、米号……门面挨门面,多得数不清。他挤在人群中,目不暇接,觉得比冷清的皇宫好玩多了。

      走着玩着,他来到一家包子铺门前,才出笼的包子,香味儿扑鼻,馋得他直流口水。他想吃,可又不懂花钱买的规矩,便伸手拿起一只热包子,张嘴就咬,越吃越觉得包子味道好。于是吃一个又一个,撑得肚皮滚圆,嘴一抹就走。店家看他穿着绸缎,不像寻常人家子弟,也没敢吱声。第三天,陈后主又来拿包子吃。店家忍不住了,说:“小主顾,这铺面本小利微,入不敷出,您来吃包子,一次两次算小的请客,天天来吃,实在消受不起。瞧您这穿戴是大户人家,不在乎几个小钱,还是请留个账头,日后也好侍候。”陈后主瞪着眼,听他说吃东西还要给钱,觉得奇怪。他哪里遇到过这种事呢?不过要留名儿,他还是听懂了,心想:我的名儿谁敢叫!随口就说:“朕是一条龙”店家听不明白,递过笔。陈后主抓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条龙”3个字。不久,人们都传说那叫“一条龙”的小孩,就是小皇帝陈后主。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达官贵人像潮水般地涌到小店吃包子,生意顿时兴旺起来。皇帝站过的包子铺门口,人们就叫它“龙门”,这一条街被叫做“龙门街”,“一条龙”3个字也被裱上了中堂。以后,陈后主执了政,觉得小时候的事有失体面,便以“造谣惑众,欺君乱国”的罪名查封了这家店铺。不料“一条龙”包子却愈加出名,一直流传至今。

      15.慈禧太后与窝窝头

      北京市北海仿膳餐厅的小窝头,如今已是一道名点,每次端上来后,打扮成宫女的服务员总要介绍一番,说这是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仓皇出逃,路上又饥又渴,两天没有吃东西,百姓们端来窝窝头,君臣们于是争先恐后,抢窝窝头在手,大啃大嚼,慈禧一边啃,一边说:“好吃,好吃!”吃了百姓的窝窝头,觉得味美无比。小窝窝头的来历是否真的如此,没见过正史记载,不过根据当时怀来知县吴永口述出版的《庚西子丛谈》一书,对当时的情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逃出城的慈禧,到了怀来县城,已是两天没吃东西,前来接驾的吴永准备了饭菜,不料被乱兵哄抢,就连3锅豆粥也被乱兵抢去两锅,太后问:“此间曾可否备有食物?”吴永说:“只有豆粥一锅,恐粗粝不敢上进。”慈禧说:“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当把豆粥端上去以后,吴永站在面前,慈禧等喝粥尚且如此,吃窝窝头就不难想象了。后来慈禧等人脱险,有地方官接驾,吃大鱼大肉,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但是这救命于危难的窝窝头,慈禧可是一直铭记于心呦。

      16.淮南王刘安与“奶汁肥王鱼”

      据传在淮水之滨,有一深不见底的黑龙潭。该潭所产名贵肥王鱼,成菜具有鲜、嫩、滑、爽4大特点。无论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尤其是清蒸做汤,肉质似豆腐般的细嫩,汁如鸡汤般的鲜美,为筵席上之珍品。孰不知这美味佳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淮南王刘安,一日出巡到黑龙潭,适逢当地佟财主纳妾,把他请到家中,盛宴款待。席上满桌鸡、鸭、肉、蛋,可刘安偏偏爱吃鲜嫩清香的八公山豆腐,财主一时为难。正在此时,有人报献豆腐,刘安命人端上,一尝。连声叫好:“美味!美味!”吩咐赏银,渔翁不要,却泪声诉说了他女儿被佟财主霸占的冤情。刘安令佟财主放出该女,见她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刘安一怒之下,喝令左右把财主投入黑龙潭喂鱼。当地群众为纪念刘安为政清廉,就把此菜叫做“奶汁肥王鱼”,从此声名远播。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