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野史八卦 郑成功北伐南京为何遭到惨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郑成功北伐南京为何遭到惨败:连犯两致命错误

      核心提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役郑成功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没有迅速攻打江宁城,将其一举拿下;二是没有派兵占领江宁周边,未能切断清军所有增援的通道。江宁并没有被郑军彻底围死,城中与外界的联系始终畅通。

      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被定为陪都,保留有一整套文官体系,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将明朝的“南京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抗清义旗多年,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可惜郑成功败了,败得很惨,差点就全军覆没。正因如此,他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陆战之短,水战之长,决定前往台湾岛建立根据地。

      我们庆幸,江宁之役从侧面促成了这位抗击荷兰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但我们也想问,究竟郑成功为何会兵败江宁?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失败?

      父降清子抗清 郑成功要攻江宁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率大顺军西撤,而明朝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大清、大顺和弘光政权三足鼎立。清军巩固京师之后,挥师西北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接着就攻占南京结束了弘光政权。但南明方面的抗清活动并未结束。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以福建沿海的金门、厦门两个岛屿为基地,高举抗清义旗,直接威胁着东南一带的清朝海防。清军的水师力量薄弱,无法与郑军抗衡,令清廷头疼不已。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后,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即位,被封南安侯。但郑芝龙见清朝势大,便想改换门庭,遂前往福州归降清廷。

      郑成功苦劝父亲不要轻信清朝的许诺,但郑芝龙一意孤行。抵达福州后,郑芝龙与清廷使者相谈甚欢。谁知三天之后,清军突然半夜拔营而起,返回北京,郑芝龙也被裹挟前往。此后一直被清廷软禁看管在北京。郑成功兵败南京之后,郑芝龙也被清廷杀掉了。

      郑成功,郑芝龙长子,幼年时期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户,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7岁时被父亲接回故乡居住。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取南安生员,19岁赴福州乡试,21岁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南京太学读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郑芝龙降清后,大批部将相继投降,但郑氏集团之中仍有不少将领率领义军坚持抗清。其中,郑成功尤为坚决。他的军队也成为反清复明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

      郑成功利用海上优势频繁进攻清军沿海防守薄弱的据点,多次得手。1648年攻克同安,1649年占领云霄(今属福建),1652年围攻漳州,1654年再攻漳州,1655年攻占舟山,1656年攻克广东揭阳、普宁、澄海(今汕头市澄海区)、闽安镇(今福州市马尾区)等地。闽、浙、粤三省海域都成了他的势力范围。

      在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郑成功不再满足于对大陆沿海浅近纵深地区的争夺,他很快就将战略目标锁定为江宁。

      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怀着故国之思的广大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控制江宁即等于控制了江南富庶之地,可以为反清事业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同时也切断了江南对北方清政府钱粮赋税的供应,削弱其经济基础。郑成功的计划是,占领江宁,恢复东南半壁江山;而后,再挥师北伐,直捣幽燕。

      出发 五月十三  逼近 五月十四至七月初十

      300多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江阴附近,南京城到长江入海口的距离也比现今近很多。从海上来的船队可直逼江宁,这就能充分发挥郑成功水上作战的优势。

      三“探”长江 南明政权展开海上游击战

      郑成功发起江宁战役前,南明政权已有过攻入长江的尝试,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顺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定西侯张名振、监军张煌言曾三次率军攻入长江口。一月,南明军乘船溯江而上,到达镇江附近的瓜洲、金山等。四月,南明军再次入长江,直至镇江、仪真(今江苏仪征),离江宁更近了一步。十二月,张名振等人率船400余艘一直抵达江宁城北的燕子矶一带。清军早有防备,一番激战后,明军退回崇明岛。三“探”长江虽然并未取得大的战果,但南明方面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海上游击战,令清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无可奈何。

      为巩固江宁等地防务,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将储藏在江宁仓库中的“杀手锏”武器——红衣大炮搬出来安放到镇江的炮台。清廷还没有料到,一次更大规模的长江战役即将来临。

      出师不利 郑成功船队溺死八千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集中主力在云贵一带围剿南明永历政权,东南一带防守较为空虚。郑成功料想江宁防御薄弱,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战机,全力进攻江宁,并于八月率船队由舟山北上。

      然而,郑成功的船队长期活动于福建海域,对浙江海域并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测风云,船队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岛)海域时,遭到台风袭击。

      从八月初九至十一,狂风暴雨一直没有停歇。

      面对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预料的台风,郑成功的船队一下子陷入了绝境。舰船在巨大的风浪中不堪一击,有的直接葬身鱼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则在大陆海岸搁浅。郑军官兵和家眷伤亡惨重,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余人,其中甚至还有郑成功的妃嫔和3个儿子。

      这次猛烈的台风阻止了郑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暂时化解了清军面临的危局。

      再次北上 基本消灭了清军海上力量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十三,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从浙江沿海出发北上。此时,郑军共有大小舰船3000余艘,兵马10余万。他首先攻占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歼了清军定海水师,焚毁船只100余艘,基本消灭了清军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五月十九,郑军抵达吴淞口,郑成功派人秘密联络守卫此地的清朝苏松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马逢知。马逢知一直对清廷心怀不满,主要是因为清军的军制问题。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皇帝们最为信任的嫡系部队。绿营又称“绿旗”,清初时大多由原明朝降军改编而来。绿营的人数虽然远超过八旗,但得不到满清政府的真正信任。因此,在武器装备、军饷待遇、军官升迁等方面都不如八旗军。因此马逢知作战时消极怠工,只求保存实力。

      六月初一,郑成功到达长江江阴水域,清军紧闭城门,不敢出战。郑成功越过江阴溯江而上。六月十六攻下瓜洲,六月廿二镇江知府戴可进开城投降。郑成功大军顺利打开了通往江宁城的锁钥。

      攻占镇江之后,郑成功的部将甘辉建议立刻派兵从陆路抄近道日夜兼程直取江宁。当时清军刚刚大败,士气低落,江宁“城大兵单”,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但郑成功却认为江宁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对甘辉的建议不以为然,坚持以舰队为核心,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当时的郑成功并未意识到,稳扎稳打的战术并不适合从镇江到南京的水文条件。此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古时从镇江漕运至南京,在这段江面上常有运船翻覆。而郑军的海船体型庞大,运转笨重,在江面上逆水而行,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从岸上牵拉前进,速度极慢。从镇江到江宁的短短距离,他们足足用了10多天,攻取江宁的第一个战机就这样错过了。历史证明,郑成功成也水军,败也水军。

      扎83座营寨,包围江宁城北和城西

      六月廿六,郑成功军前锋进抵江宁城下。但直到七月初七,郑军主力才乘船到达江宁城北的观音门外。观音门坐落于燕子矶附近,是明代南京外郭18座城门之一,距离江宁主城尚有一段距离。初九,郑军船只进泊江宁城西北角的仪凤门外江边。初十,郑军大队人马上岸,在仪凤门外扎营。

      很快,郑军相继在江宁内外城郭的观音、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神策、太平等门外扎营,共立83座营寨。在各处营寨都安设大炮,并准备了云梯、藤牌、竹筐、铁锹、凿子等攻城器械。

      不难看出,以上7门外的郑军连营并没有对江宁城形成全面合围之势,顶多只是包围了江宁城的北面和西面,而江宁的东、南两个方向几乎没有郑军一兵一卒。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江宁城墙长达数十里,难以将其四面包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郑成功在作战中过于依赖水师和战船,即使上岸扎营也习惯于选择离水较近的区域,便于一旦不测向船上撤退。郑成功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在他看来,孤城指日可下,根本用不着将其围死,这为后来清军援兵顺利进城并展开反击埋下了隐患。

      10多天不进攻,坐等江宁主动投降

      郑军于七月初十扎营于仪凤门外,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并没有对江宁城发动进攻,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有多种说法,其中“郑成功中计说”流传很广。据有些史料记载,江宁城中的清军提督管效忠向郑成功写信诈降,他在信中说自己想弃暗投明,无奈清朝军法规定,将领守城不超过30天,妻儿老小都要被杀,希望郑成功体谅自己的难处。于是,郑成功便不再攻城,只等30天后对方主动来降。

      实际上,郑成功之迟迟未发动攻势,恐怕还另有原因。因为史料记载,他曾反复对部下表示:从古到今,攻城战都是吃力不讨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江宁孤城绝援,不投降还有别的出路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役郑成功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没有迅速攻打江宁城,将其一举拿下;二是没有派兵占领江宁周边,未能切断清军所有增援的通道。江宁并没有被郑军彻底围死,城中与外界的联系始终畅通。

      清军困于围城

      清军江宁防卫指挥官喀喀木和郎廷佐等人知道,凭自己手下这点人马,根本无法与郑成功硬拼。因此,他们一面龟缩城中,一面派人前往北京、苏州、杭州等地紧急求援。求援信中除强调江宁的危机局面外,在向朝廷的报告中,还用夸张的笔调,将郑成功军的声势描述得十分吓人:敌军共有20余万人,战船上千艘,士兵都是铁衣铁甲,刀枪不入,似乎是无敌舰队。

      家家户户紧闭门窗,有人饿死

      北京的顺治皇帝接连收到瓜洲、镇江失守和江宁危急的报告。惊慌失措。一旦江宁再失,东南将不保。接下来,很可能整个长城以南的广大汉族地区都会反清。想到这里,顺治彻底乱了方寸,提出想回关外的东北老家避避风头,遭到他的母亲孝庄太后痛骂,说他抛弃基业,愧对列祖列宗。

      七月初八,冷静下来的顺治派出安南将军达素、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官名)赖塔等人率八旗军由北京南下,前往江宁增援。又任命江西提督杨捷为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宁夏总兵刘芳名为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各率手下人马由江西、宁夏赶赴江宁。

      但对江宁城中的清军来说,这些人马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真正能指望的,只有江南和浙江两地的清军。

      在郑成功兵临城下的10多天,江宁城里空气紧张。八旗指挥官喀喀木担心城中的百姓为郑成功充当内应,想要大开杀戒,以绝后患。经两江总督郎廷佐劝阻,他才打消了这个疯狂的念头,江宁也避免了屠城惨剧。当时江宁城中家家户户紧闭门窗,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肃杀死寂。城中粮价飞涨,百姓们又不敢出门买米,甚至有人因此饿死在家中。

      几批援兵陆续入城,稳定军心

      江宁清军一边望眼欲穿地期盼各地援兵迅速赶到,一边加强城防建设。首先,两江总督郎廷佐下令将城外靠近城墙的房屋烧毁,扫清视野和射界,并把近城10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城中。其次,郎廷佐等人贴出告示,安定民心,同时强令商家出售粮食,稳定百姓情绪。允许百姓进出水西门和旱西门两座城门,购买粮食、柴草,运入城中。第三,派兵严密查访,杜绝内应,并严惩乘机盗抢作乱之徒。第四,加紧储备粮草,置办武器,搜集整修船只。此外,增修船桨、绳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为将来的水陆反攻做准备。

      不难看出,清军的准备工作相当周密,而且一开始便不是消极防守,而是立足于“防守反击”。前文已经提到,郑军只屯驻于江宁的西北面和北面,南面及秦淮河一带并未驻军,这就为清军守军内外联络留下了通道,提供了机会,使清守军进可出击,退可守城,再加上清廷的几批援兵陆续进入江宁城中,也因此稳定了军心。

      至此,江宁城内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共集结了近2万人。在郑成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江宁清军的防守已经得到大大加强,并具备了反击能力。双方力量的天平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决战 清军分4路围攻幕府山数千郑军跳江逃生

      郑成功意识到了局势的危险,他放弃攻城,将军队收缩于城北高地,准备依托幕府山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背靠江边的庞大舰队,抗击清军。

      可是,由于刚打了败仗,郑军并没能在幕府山一带建立起完善的防御体系。各部彼此距离过大,既会留给对手以绕道偷袭的空间,也不利于及时增援。还未开打,就已难有胜算。

      七月廿四,清军江宁最高指挥官喀喀木将八旗军和绿营军混合编队,陆上分为3路,水上另有1路,杀出城去,与郑军作最后决战。其具体进攻方向如下:

      第1路清军,从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西北6个方向围攻幕府山郑军主力。

      第2路清军,从西面攻击幕府山。

      第3路清军,从北面进攻幕府山,并伺机焚毁长江上的郑军船只,切断其退回江边的通路。

      第4路清军,从水路出发,由提督管效忠率领,攻击郑军江面上的船只。

      清军首先以火炮轰击郑军营寨,紧接着便直接展开冲锋,骑兵也都下马步行作战。山上的郑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防御工事也未完善,很快就败下阵来。

      不到半天时间,郑军多处营寨阵地相继被清军攻破,剩下的人马纷纷向江边溃散。郑军水师指挥黄安所部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掩护岸上逃来的败兵和随军家眷们撤退,先后从水中救起数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郑军士兵。激战中,郑军水师共损失了大小船只500多艘。但他们最终抵挡住清军的水上攻势,掩护残余陆军撤到船上,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当天夜里,郑成功下令全军退往镇江。江宁围攻战就这样以郑军的惨败告终。

      经过七月廿三、廿四两天激战,郑成功军的前锋镇、左先锋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宣毅左镇、左武卫、左虎卫等陆军部队先后被重创或歼灭,其他部队也有多少不等的伤亡。以每个镇的人数为2500计算,郑军的损失至少在2万人以上。同时,还失去了提督、镇将等高级将领多人。可以说,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清军在江宁之战中获得全胜,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管效忠、梁化凤等清军将领都感慨,郑军是自己一生征战中遇到的最强对手。

      打败荷兰舰队 收复台湾岛

      郑成功军在江宁城下战败后元气大伤,船队向东退去。不久前占领的瓜洲、仪征、镇江等地也先后弃守。江宁清军起初在后方紧紧追赶,但因缺乏战船,鞭长莫及。七月廿八,在收复镇江之后就撤回了江宁。

      八月初八,当郑军撤到崇明岛附近时,郑成功决定先夺取崇明县城作为根据地,再派人去厦门等地调取援兵,以图再攻江宁。但崇明之战中,郑军士气不高,不善攻城的弱点再次暴露。初九,郑军乘坐2000余艘船只抵达崇明,分20路登岸。当时守城的清军只有绿营军3000人,他们施放火炮、弓箭,给郑军重大杀伤,还主动出击,缴获了郑军的多门红衣大炮。郑成功只好率船队离开崇明,从海上向南退去。九月初七,返回厦门。

      兵败江宁,让郑成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陆战之短,此后也不再把大陆视作进军的主要方向,为寻找更巩固的抗清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与金门、厦门隔海相望的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东渡台湾,并在次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收复台湾。

      南明最有力量的郑成功大军没有能够抓住机遇光复南京,彻底失去了光复汉族政权的最后机会。但是,郑成功转而向海上发展,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并大力开发台湾,成为海峡两岸都十分推崇的民族英雄,亦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清军的目标是仪凤门 郑军猜到却没当回事

      要反击,必须选择一个主要突击方向。清军将领们商量后决定,以江宁西北方向的仪凤门外的郑成功军大营为攻击目标。一旦在此地得手,就能乘胜直取郑军后方大营。这是一个险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江宁城防将一溃而败。

      就在清军在城中厉兵秣马之时,一直在城外按兵不动的郑成功也终于有了攻城的打算。他传令各将,定于七月廿二以放炮为号全面攻城。

      但七月廿一,江宁城里的郑军密探却给郑成功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清军已经兵马齐备,不久就会出城突击郑军。这个情报来得太及时太重要了。郑成功得报后,对清军反击出城的主攻方向的判断也十分准确,即仪凤门方向。按说形势发展至此,郑成功已胜券在握了,按理应将计就计,重新筹划。可惜的是,郑成功居然重视不够,只将左提督翁天祐部调往仪凤门和旱西门之间,以便随时对两个方向进行增援,其余仍按原部署不变。同时,他还放弃了原先拟定的七月廿二攻城的计划。也就是说,郑军作战企图已由攻转防。

      七月廿三,清军终于开始筹划多日的反击行动,集中部署了优势炮兵兵力,以火炮集中轰击郑营,很快压制住对方的火力,郑军火炮大多被击毁。郑成功听到炮声,知道清军已大举出动,便命令左提督翁天祐部前往救援。但为时已晚,郑军前锋全军覆没。

      清军在突袭得手后,因后续力量不足,未敢乘胜追击,而是撤回了城内。这是老天给郑成功的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