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诗词名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有一句话是:谎话被人说了一万遍就成真的了。 这首诗不是泰戈尔的。 如果问一下网友,这首诗是谁写的,几乎众口一词:作者是泰戈尔。 但去查找泰戈尔的诗集,居然查不到这首诗。 据说有上百万的网友追捧这首诗。打开搜索网站GOOGLE,输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查询,让人大吃一惊:竟然出现了近20万个搜索结果,而输入“泰戈尔”只有2.49万个搜索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相关网页PAGEVIEW(页面浏览量)超过千万。随机将网页点开,发现这首诗及诗中句子以各种方式被引用着,有的将诗制作在个人主页上,有的给它配上音乐,有的衬上精美贴图,有的将诗设计成自己在BBS上发贴时的签名。个别网页还推出传递游戏,说将这首诗发给20个以上的网友,会心想事成,和自己相爱的人成为眷属……这首关于暗恋的哀婉诗歌感动的读者不下百万。 现在,这首诗也有了商业价值,唱片公司、广告公司、电视节目都开始引用,相关的电视剧也已经开拍。电视剧《似水年华》主创人员谈到创作这部电视局的初衷时,就是为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 作者之争 网上引用这首有署名的大部分署为泰戈尔,但也有人借用果戈理的小说大加讽刺。讲俄罗斯一名伪诗人伏西洛夫将这首诗当作自己的创作朗诵给大家听,当太太小姐们感动得啜泣流泪快要崇拜他时,一名真理的捍卫者走上讲台:“请允许我向亲爱的伏西洛夫道歉,我说他剽窃是不对的。昨天我翻阅了泰戈尔诗集,发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仍然还在那里……”可见网上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在保卫泰戈尔对这首诗的创作权。 许多人坚持泰戈尔对这首诗的所有权,依据是《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署名是泰戈尔,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学》(现改名《女子文摘》)。但据《女子文摘》一位编辑透露,这首诗是从网上弄来的。 一些研究印度文学和泰戈尔的学者表示,没有见过这首诗。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认下”首创权 不久,另一位名人的名字出现了。 在一个网页上,这首诗的署名为香港知名女作家张小娴。笔者是在网上对她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所附的读者评论中发现线索的。原文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读到这段话,我就从此爱上了张小娴的小说”。 《荷包里的单人床》在2000年版中,张小娴专门就这个文坛公案作了澄清。序中说,小说完成于1997年5月,讲的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封面那段话是借书中主人公苏盈之口说的。 张小娴在序中称:别人都以为我是抄泰戈尔的,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这真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网友们集体创作 在台湾一家网站上可查到这样一段话:《泰戈尔诗集》漂鸟集、新月集、采果集、颂歌集、园丁集、爱贻集、横渡集中均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诗。其中漂鸟集共计326首,平均每首字数仅一、二行;最多为四行。现在网络上盛传出自《泰戈尔诗集》“漂鸟集”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第一段和其他小段,虽无法一一查清真正作者,但在阳明神农坡医学院(bbs.ym.edu.tw)九一级医学系可以查到蛛丝马迹,可推定是集体创作接龙。 据说,这首诗最早是在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BBS中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尽管这是一首假托泰戈尔的伪诗,但网上一位学者评价,将这首诗放在任何一位抒情诗集中它都不会逊色。这首诗将暗恋中男女的绝望层层抽剥,直至最不可触摸的隐秘末梢。那种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的幸福,就因为没伸手而永世错过。

      以下转自另一个人:

      写得的确不错,但是,就诗歌内涵来说,这首诗只能算得上是机智的广告语一类的诗歌——更像是不错的流行歌曲的词,类似顾城de“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另外,在阳明神农坡医学院(bbs.ym.edu.tw)九一级医学系的集体创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网上一位学者评价,将这首诗放在任何一位抒情诗集中它都不会逊色。这首诗将暗恋中男女的绝望层层抽剥,直至最不可触摸的隐秘末梢。那种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的幸福,就因为没伸手而永世错过。其实这种评论是不负责任的,这位“学者”没有林回什么是真真的诗歌,说也奇怪,不需要脑子考虑分析的简单制作,就是难以成为一流好诗,而流传千古的诗歌的确负载太多的信息,需要仔细阅读才能有感觉,但是却无法被每一个人快速接受。

      中国很多诗人喜欢模仿,尤其是冰心,大量模仿泰戈尔的文笔,却被尊为“一流的作家”。意识形态上的拔高,严重混淆了中学生文学的修养和鉴赏能力。这也是中国不出了优秀作家、批评家的原因。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