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人文通史 盘点中国古代的着名隐士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东汉着名隐士严子陵

      在中国传统的“隐士文化”中,有的人隐居,是为了修身养性;有的人隐居,则是因为功成身退;还有的人隐居则是为了引起当权者的注意,以便于可以升官发财……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的隐,不管最后隐士们的结局如何,他们的隐居,也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更加有趣,现在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着名的隐士们吧!

      隐士始祖:许由洗耳 巢父饮牛

      据史料记载,许由和巢父都是尧时部落联盟里的知名人士,二人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因此在当时的部族里很受欢迎。彼时尧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于是决定寻找一个继任者,继续领导部落联盟。

      最初,尧选中的是巢父,不过没想到的是,巢父对于尧所禅让的王位丝毫不感兴趣,于是无奈之下,尧又去拜访了许由。而许由认为自己的德才不如虞舜,又担心尧的儿子不服气,会因此引发内乱,祸及百姓,因此干脆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

      而不甘心的尧又跑到了箕山找到了许由,并且提出,先让许由做九州的州长,许由觉得自己连王位尚且坚辞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

      不过在洗耳的时候,许由遇到了同样隐居在此的巢父,当时巢父正带着自己的牛在溪边饮水,问起许由洗耳朵的原因,许由便原原本本的说了,不想巢父却很不高兴,对此《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谁能见子?子故浮游,盛欲求其名,污吾犊口。”意思是说,你许由虽然不接受王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原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

      点评:

      毫无疑问,许由和巢父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隐士始祖了,而有意思的是,两个人隐居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其实现在看起来,巢父的隐居情怀是要比许由略高的。”张剑峰表示,中国自古就有大隐、中隐和小隐的说法,而巢父的所为,显然已经有了“大隐”的味道。

      济世隐士:鬼谷子和他的名仕弟子们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事实上,鬼谷子是纵横家之鼻祖,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皆是其弟子,另外还有史料认为,孙膑与庞涓等人也是鬼谷子的弟子。

      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是显然他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因此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鬼谷子的弟子们一旦出山,往往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比如说苏秦和张仪,一人主张合纵对抗秦国等大国,一人主张小国要联合起来奉秦国为尊以求自保,结果师兄弟二人时常周游列国互相拆台。至于孙膑与庞涓,两人更是势同水火,庞涓设计挖去了孙膑的双膝,而孙膑则出“围魏救赵”的奇谋灭掉了庞涓。

      点评:

      鬼谷子身怀绝技,同时又有一颗济世之心,因此他愿意让徒弟们出山,去辅佐明君安邦定国平天下,帮助百姓们安居乐业。可惜的是兵者,凶器也。弟子们虽然身怀绝技,却不能容同门师兄弟风光,反而使得天下又增刀兵之灾。看来鬼谷子的弟子们虽然技艺学到手了,但是德行修为还差点啊。

      郁闷隐士:被利用的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着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据史料记载,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已经颇为有名,因此刘邦当初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是却被拒绝了。后来汉王平定天下,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可惜后来太子平庸,而次子却才学出众,这也使得刘邦动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为了保住自己亲骨肉的太子地位,吕后想方设法的将商山四皓请来做太子的师傅,刘邦见太子能够有商山四皓这样的知名隐士辅佐,又觉得太子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自此之后便不再有废立太子的想法。

      毫无疑问,商山四皓一出马,立刻让刘盈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变得稳如泰山,可见隐士的名气确实管用。

      点评:

      虽然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的位置,但是凡鸟终归是凡鸟,即使飞上枝头也变不成凤凰。虽然有四位名师,但是恐怕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而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吕后专政。如果商山四皓地下有知,看到刘盈如此懦弱无能,只怕郁闷是免不了的了。

      聪慧隐士:东汉严光,急流勇退

      严光,字子陵,东汉着名隐士,生于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如果我们看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史,就会发现,严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一样,刘秀能够平定叛乱建立东汉政权,与严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名隐居,周游名山秀水,拜师法门学道,广交文人豪杰。

      而刘秀也深知严光是贤良之才,因此屡屡下书召严光见面,并授严光为谏议大夫。然而无论刘秀如何恳求,严光却始终坚辞不受,最终得以隐居田园。

      严光不事王侯,耕钓富春山,在当时被视为清高,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对他赞赏备至。在范仲淹们看来,在群彦攀龙附凤、热衷争名夺利的世风下,严子陵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确能收到使“贪夫廉,懦夫立”的功效。

      点评:

      范仲淹是政治家,但是却不懂政治。在他看来,严光是清高的,实际上严光不是清高,而是聪明,他显然吸取了西汉初年韩信等人的教训,眼见自己的老同学即位成为皇帝,于是便选择急流勇退,以免功高震主引来杀身之祸。功名利禄与脑袋比起来,显然还是后者重要一点。

      好学隐士:诸葛孔明隐居谋发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篇《出师表》曾深入人心。

      不过在诸葛亮遇到刘备之前,他始终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曾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事实上有史学家考证,诸葛亮大约在16岁开始,来到了南阳,然后生活了十年的时间,26岁时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那么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在做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隐居的这段时间里,拜当时的“江南第一名士”司马徽为师。司马徽是一位大隐于世的高人,其于天文地理,兵法布阵都有很深的研究,且与当地名士如庞德公等人交往甚密,因此诸葛亮不但从司马徽那里学到了兵法和天文地理,还与当时一些政治集团的领导者有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此外在隐居的时候,诸葛亮还娶了当地名流黄承彦先生的女儿黄月英,而黄承彦本人即是荆襄当地名流,其性格豪爽且眼界和交游极广,黄本人还有一个极为显赫的身份,他是当时荆州地界最有权势的行政首长荆州牧刘表的连襟。

      因此,虽然诸葛亮在隐居的这十年里并未出山,但是他的名气却因这些当地的名流而鹊起,为他以后辅佐刘备,打下了基础。

      点评:

      诸葛亮的隐居,实际上是一次经典的先成家后立业的表现方式:先是在隐居时跟老师学习各种才能,然后又结婚娶妻,通过老师和岳父的背景,得以成名,最终引来了梧桐树——刘备。

      文学隐士:五柳先生酷爱桃花

      在中国的隐居文化史上,永远也少不了浪漫的田园派诗人的身影,王维就曾隐居过,而东晋时代的陶渊明,更是因为隐居而写下了《桃花源记》,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后改为潜,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着,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事实上,陶渊明幼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然而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来他又曾做过几次官,但是却不如意。“可以说陶渊明是很有济世苍生的心的,但是当了几次官之后,可能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所以写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回家隐居去了。”张剑峰表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世外桃源,其实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终南山:“因为在当时,终南山上确实有很多隐居者。”

      点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正是因为陶渊明不能做官,才写下了如此浪漫的诗句。如果陶渊明真的能够适应当时的官场文化,他还能写出如此浪漫的诗句吗?

      道教隐士:王重阳隐居山东创建全真教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三部曲”中,曾提到过王重阳与《九阴真经》、“活死人墓”、“全真教七子”的恩恩怨怨。而事实上这些并非小说家杜撰,而是确有其事。

      据史料记载,王重阳是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由于看不惯入侵金兵的跋扈,他曾自掘一墓,独居其中,自称活死人墓。后来王重阳选择了隐居,在终南山一带参真布道,由于缺乏理想的继承人和追随者,他那创教立派的宏愿未能得以实现。

      后来有人告诉王重阳,在当时胶东地区的昆嵛山一带,兴儒崇道,人才辈出,是创教立派的好地方,于是王重阳欣然前往。

      在来到昆嵛山之后,王重阳一边修身布道,一边寻找徒弟,最终马丹阳(修道前名为马钰)、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等人拜在他的教派之下,成立了全真教,而这七个弟子,也被称为“海上七真人”。

      据记载,在昆嵛山烟霞洞修炼期间,王重阳不仅确立了全真教的思想体系,而且还确立了全真教规,而全真教的七位弟子也与王重阳一起,结束了隐居生活,在胶东等地开始布道收徒,一时间全真教成了当时北方道教的一支重要流派,与天道教两大宗,对峙南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