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人文通史 盘点中国历史上三十大名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比作24小时,那么其中的23个小时都是处在不停的战乱中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也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那么,在这么多年历史上,能称得上名将的有那些人呢?

      1.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史记·淮阴侯列传》专门记录韩信的生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一、暗渡陈仓(出陈仓定三秦之战)

      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二、京索之战,

      三、安邑之战,

      四、井陉之战(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五、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六、垓下之战

      齐王韩信亲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率自军主力三十万与刘邦本部军二十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着有兵法三篇。

      2.白起

      战国时期秦国人,秦穆公大将白乙丙的后人。秦国第一名将,战国第一名将,中国第一名将,秦国三大干将之一,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中国十大名将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死神”、“战神”。

      白起,他完全凭自己的战功从一名士兵成长为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他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为辉煌的将军。他戎马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夺取城池大小七十余座,打到后来,六果将领闻‘白’色变,都不敢与之交战。

      纵观白起一生,主要有六场大战。

      首先是伊阙之战,这是白起的成名之战。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势日益强盛,开始不断向外发展势力,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公元前294年,左庶长白起统率秦军进攻韩国,一举攻占新城,白起因功被封为左更。公元前293年,为抵御秦国的日益攻势,韩魏两国共同出兵抵抗秦军,以韩将公孙喜为主帅,率领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秦军。韩魏联军虽然兵力占优,但是两军主帅貌合神离,都各自保存实力,推委不前,不肯先战。白起审时度势,针对情况先对联军中的主力韩军满布疑兵,广竖旗帜,造成要与韩军决战的态势,然后主力迅速偷袭放松警惕,毫无防备的魏军大营,魏军情急之下仓促应战,立即惨败。韩军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动摇,白起迅速率军回击韩军,彻底全歼韩魏联军,杀魏将犀武,俘虏主帅公孙喜,攻占伊阙。

      其次是鄢郢之战。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见楚国国内佞臣当权,内政腐败,守备松弛,决意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白起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决定出其不意,避实击虚,率军出武关,顺汉水而南下,疾速袭取了汉水中段要地邓,推进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别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则郢危。楚为护卫都城,急调主力防守鄢。秦军强攻未能奏效,白起遂改为水攻,在鄢城四百里处筑堰拦水,蓄到一定高度,决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没了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到处漂浮尸体,秦军进占鄢城。占领鄢城后,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攻拔西陵,扼住长江,截断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然后沿长江东下,焚夷陵楚王宗庙,直逼郢都。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白起追至竟陵,竟陵以西广大地区皆为秦有,秦在郢地设置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

      然后是黔中之战。公元前280年,秦昭襄令大将军司马错率大军由陇西进入今四川,增补巴、蜀军10万;乘坐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从巴的涪水南下,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当时,楚军主力集结于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遭司马错突然进攻后,楚军猝不及防,损失大片土地。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楚顷襄王被迫献上庸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国。公元前276年,白起在鄢郢之战的基础上出兵夺回被楚国复夺回的巫郡、黔中郡,秦初置黔中郡。

      再者是华阳之战。公元前273年,赵国与魏国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兵贵神速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军,大败赵军,溺毙赵卒2万人,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之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接着是陉城之战。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着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国策,即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国,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夺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5万余人。韩朝廷陷入混乱,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不久又失南阳、上党等地。

      最后是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白起继续攻打韩国,断绝了韩国的太行道,攻韩国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切断,韩国遂将上党献于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决计将上党私献赵国,以促成联赵抗秦的局势。赵孝成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韩地,这无意于虎口争食,秦王大怒,派左庶长王龁攻取上党,从而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赵王派老将廉颇进驻长平,抵抗秦军。老将廉颇在初战几次失利的情况下决定转攻为守,坚守营垒以图拖垮秦军。秦军多次挑战,赵国都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于是行使离间计,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

      大批撤换将领。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未免赵军有所防备,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高傲自恃的赵括的进攻,先后退诱敌,假意败走,然后利用营垒的坚固抵御赵军,与此同时迅速张开两翼奇兵截取赵军大营,同时又派锐骑从中杀出,将赵军切为两段,首尾分离,在借用秦军大营和地形将赵军包围,切断赵国的粮道。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至此,赵兵被围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中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俘杀。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白起的用兵特点,就是一个‘狠’字。在中国所有的名将里,最狠的莫过于白起了。白起每次作战,战必求歼,六国军队死在他手下的不下百万,被时人称之为“人屠”,后世称其为“死神”。在其攻下楚国都城后,挖了楚王的祖坟,再放火烧了墓地,处处显示其狠劲。

      可以说,白起是中国名将中最具个人魅力的将军,他完全凭个人奋斗成为秦国大将;一生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无人可挡;他用兵以狠,杀人如麻,铁血冷酷。虽然他最终被秦王赐死,但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军事主张,不忍为败军之将,不惜公然抗命,以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白起是不幸的,因为他出生在了中国,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所以,像白起这种杀人不眨眼的“异类”是很难被后世所接受的,被后人渐渐遗忘了,即便白起是中国五千年古代史上最强悍的将军。如果白起要是出生在西方或日本,那西方的“战略之父”就不是汉尼拔了,靖国神社里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3.孙武

      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公元前535-?)[1-2],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此时孙武是吴国的统帅以下因该是他主导的;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

      战绩可能不是数一数二,但凭借旷世巨着《孙子兵法》也完全足够了。

      4.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也是“托塔天王”。

      李靖军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曾给予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着作。

      李靖一生作战无败绩,战败一百余万军队,东西南北扫荡近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长江以南,蒙古大草园,青海高原,江浙全部是他平定的。卫公兵法名扬于世, 被两次想杀他的李渊称为“比古之白韩卫霍,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靖还是丞相,当时在唐朝官员中有句流行的话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试问洪水度长江, 3000铁骑插入敌人数十万大军之中, 不估粮草供应,奔袭6000里去灭敌, 哪位名将敢做这些事情?

      5.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着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大战绩是以五万之兵破五十万之敌,一战封神。

      6.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汉族民族英雄,今河南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中国历史上着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岳飞一生与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作战,为宋王朝抵御异族侵略,但是最后由于受到当朝奸臣秦桧的构陷以及南宋统治者的猜忌而被监禁、杀害。宋孝宗淳熙六年(1169年)追谥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故后人也称“岳武穆”或“岳王”。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孝宗立定格目的十三处战功而成。

      (一)建炎二年十二月乌珠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东制置使张浚拒之,小捷。

      (二)建炎四年二月,金兵还。过吴江县,浙西宣抚使统制陈思恭,以舟师败之于太湖,几获乌珠(宗弼)。

      (三)绍兴元年十月,乌珠亲攻和尚原,陕西都统吴玠出奇兵邀击大破之,乌珠中流矢二,仅以身免。

      (四)绍兴四年三月,金陕西经使萨里罕犯杀金平,为吴玠所败。

      (五)绍兴四年十月,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乌珠游骑于大仪镇,乌珠遂不进。

      (六)绍兴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败伪齐刘倪于藕塘,降杀元遗,刘倪只身遁。

      (七)绍兴十年六月,马军都虞侯刘锜人败乌珠于顺昌,乌珠拔寨还,东京两淮遂定。

      (八)绍兴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乌珠(宗弼)十万众于柘皋。

      (九)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淮南制置使刘锜,遣其将贝琦,败金统军高景山于皂角林。

      (十)是月,浙西副总管李宝,败统军完颜郑家奴于密州之唐岛,斩其首。同月,步司统制官邵宏渊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获捷。

      (十一)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虞允文,以建康统制张振,王琪之军,败金主舟师于采石。

      (十二)是年,侍卫马军司中军统制赵撙复蔡州,鄂州都统制吴拱拒敌于茨湖,统制官王宣拒敌于确山。

      (十三)绍兴卅二年,镇江都统制张子盖,解围海州。

      7.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着名的少年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葬。

      霍去病自幼就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有着远大的理想,他渴望有一天也能像自己的舅舅卫青一样驰骋疆场去杀敌立功。

      公元前123年,不到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要求参军打仗。于是,汉武帝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过人的勇敢带着800名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的踪迹,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杀敌2000多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被打死、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毫发无伤。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大战”。19岁的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的五个部落,并在皋兰山与匈奴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虽然霍去病的一万精兵仅剩下不到3000人,但匈奴军队的损失更是惨重。匈奴的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损失了8960多人。这一年夏,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霍去病仍然作为汉军的统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之后,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匈奴人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19岁的霍去病将军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在霍去病短暂的6年军事生涯中,最令后人称道的战绩是“漠北大战”。

      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这场战役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得意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2000多里,以一万五千人的损失,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不但如此,霍去病一路追杀匈奴,来到了今蒙古国的肯特山一带。在这里,霍去病率大军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接着,他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才回兵。从长安出征,一直打到贝加尔湖,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霍去病做到了。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

      霍去病用兵灵活,不拘兵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军事家。

      8.项羽

      赋诗咏起千载勇

      力拔山鼎盖万世

      风云狂涌几时起

      四面楚歌终有逝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中国史上最强的武将。

      中国史上的战神。

      东方的汉尼巴(一样地苦大仇深、一样地使过破釜沉舟、一样地所向无敌、一样地功败垂成、一样地一生只吃过一场败仗但军事身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

      巨鹿战役:破釜沉舟,以6万破秦40万大军

      彭城战役:以3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56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10万兵力敌韩信50万,败亡,非战之罪也

      9.李世民

      千古一帝李世民,战绩更是数不胜数。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受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之命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

      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在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仗,退回长安。但不久,他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

      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十余万众号称三十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闼的战役,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李孝恭指挥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军和平定以江陵为根据地的萧铣的梁政权)。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徐达

      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农家。徐达谋略过人,治军严明,智勇兼备,战功卓着,在帮助朱元璋攻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北伐元军,消灭元朝等重大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后,因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且先后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并称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1385年2月,徐达因病去世(一说被朱元璋害死),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死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赐葬钟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达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队伍,隶属朱元璋部。至正十五年,他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采石,打下集庆(今南京),辅佐朱元璋创建政权。后来奉命以大将军身份领兵攻取镇江,因功被授以淮兴翼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他率兵东进,克常州、取常熟、江阴等地,屡次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成功地阻止了张士诚军的西进。次年,奉命留守应天(今南京),升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至正二十年五月,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斩俘陈友谅万余人。后来又随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再次大败陈友谅军,俘获7000余人。第二年,在攻打江州(今江西九江)战役中,身先士卒,率师猛攻,迫使陈友谅退兵武昌,并领军追至汉阳,战后因功升为中书右丞相。至正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次年,官升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以大将军衔率师出征,按照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军事方略,进攻张士诚,攻克泰州。次年攻取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彻底占领淮东之地,接着占领浙西,连战皆捷。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余人,再次因功封为信国公。同年十月,徐达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同副将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开始北伐,不久攻取山东,随即占领河南,然后很快挥军攻下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宣布了元朝的灭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加强战备,兴修长城。命徐达领兵平定山西,又向北驱逐元残余势力,主持重修北京的咽喉重地——居庸关,以防止蒙古骑兵的突袭。洪武三年,徐达率兵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经过激烈战斗,大败元军,擒获元朝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论功升至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并晋封魏国公。朱元璋命他镇守北方军事要地北平(今北京)。他在北平徙民实边,大兴屯田。他善于治军,号令严明,士卒都愿意以死效命。由于他长年在外征战,加上他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使他获得了“谋勇绝伦”的称誉,甚至连明太祖也与他有“布衣兄弟”之称。

      莫愁湖——相传朱元璋与徐达曾在湖边下棋作为明代的开国功臣,一生从事军旅生涯的徐达深知边塞对于国家的重要,再加上明朝初年蒙古残余势力骑兵不断南下骚扰明朝边境。于是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依山傍海筑长城及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山海关。嘉靖年间的《山海关志》里面记载说:“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名山海关。”从此,山海关成了北京东面的咽喉要塞。山海关的修建,使这一带的长城固若金汤,成为阻止蒙古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也使得周边的老百姓从此免于战乱,更使大明王朝从此没有了蒙古兵经常在这一带不断骚扰而又奈何不得的痛楚。

      11.李勣(徐世绩)

      徐世勣出身富户,17岁时正值隋末农民起事,参加翟让的瓦岗军。在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后,徐世勣因军功被封为东海郡公,驻守黎阳。在李密谋害翟让时,被乱军砍伤。大业十四年(618年)击退了北上的宇文化及。瓦岗军失败后归降唐朝,跟随秦王李世民先后讨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和徐圆朗等割据势力,武德六年(623年),又跟随赵郡王李孝恭和李靖讨伐辅公祏。入唐后,唐高祖李渊说徐世勣是“纯臣”,赐他姓李。先封曹国公,后封英国公。贞观年间,曾参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的战役。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犯,李世勣讨伐。贞观三年(629年)大破突厥,俘五万人而归,镇守并州十六年。贞观十五年(641年),在诺真水(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大败薛延陀。贞观十八年(644年)随太宗亲征高句丽。

      在瓦岗军破隋将张须陀、王世充诸战役中,世绩皆有功。同年,李密采纳了他的建议攻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开仓赈济饥民,人心归附,壮大了起义队伍。武德元年(618)世绩随李密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此后数年间,他从秦王李世民平定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起义军,又主持和参加镇压兖州(今属山东)徐圆朗、江淮辅公祏起义军诸战役。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贞观三年(629),李勣与李靖分道击溃东突厥颉利可汗之众;次年,平定东突厥,从而安定了北方。兵还,任并州都督府长史。十一年,改封英国公。他在并州共十六年,号为称职。十五年,迁兵部尚书。十七年,以特进、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勣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他与人一起筹划时,凡有可取者,立即采纳;告捷之时,归功于下。因此部下都乐于效力,所向克捷。后世论唐代名将,必称“英、卫(李靖封卫国公)”。

      12.陈庆之

      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性格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他带7000人,魏羽林军7万守荥阳,“陈庆之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

      接着他守荥阳,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城,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

      最后的战绩是7000人,行程3000余里,47战克魏32城,虏众三十余万。

      13.卫青

      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14.刘秀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

      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刘秀的统一离不开武力,但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采用种种灵活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见。

      能够说明刘秀的军事才能的例证很多,这里无须细述。但刘秀的一段话却说明了他辉煌的战绩背后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将岑彭率兵跟随刘秀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弇包围在上。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刘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的感触让后人唏嘘不矣。

      15.拓跋焘

      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他是后魏第三任皇帝(423-452年),魏明元帝拓拔嗣的长子,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为帝,改元始光。

      拓跋焘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等,整顿吏治,励精图治。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从谏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16.李牧

      李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17.曹操

      鹿失原野尘飞扬,图霸中原烽火张。

      盟誓孟津兴义举,争戈官渡定渔阳。

      南征北战灭袁吕,铁马金戈平宛襄。

      赤壁风云一把火,九州一统变黄粱。

      魏武帝,三国魏的缔造者,着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孟德新书》的作者。

      官渡之战:以一万破10万,一战定北方大势。(此战兵力对比争议甚多)。

      常胜将军兼多败将军(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除去官渡,赤壁汉中并皆败阵,成就了刘备孙权两个割据势力) 。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族人。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不为人看重,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着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皇帝”。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18.刘裕

      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于隆安三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号称“战将皇帝”,战功赫赫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北伐收复汉人故都(长安、洛阳)的皇帝。

      19.戚继光

      灭倭专家戚继光,简单的贴一贴战绩先。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己方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己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己方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己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己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己方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己方牺牲31人。

      其余较小规模的战斗,总共加起来,在浙江福建广东有80多次,没有一次败仗.每次几乎都是全歼敌人,而自己只伤亡几名或者几十名,牺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战斗中,消灭了上千名倭寇,而自己却没有一人阵亡。

      还需要更多证明么?

      20.慕容垂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84-396年在位,字道业,昌黎棘城人,燕文明王慕容皝第五子,兰淑仪所生,鲜卑人。又名慕容霸、小字阿六敦;慕容垂夬。在前燕时屡立战功,351年领导前燕枋头之战击败桓温,却受到当政的慕容评排挤被迫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苻坚的宠信。383年参与淝水之战,前秦大败。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燕室中兴。394年,柏斯之战后吞并西燕;期间发生后燕、北魏参合陂之战,战败后率军再攻北魏。

      晋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后燕政权的缔造者,一代“战神”。史称他“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慕容皝对其甚是宠爱,常对诸弟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

      21.赵匡胤

      虽然赵匡胤贵为宋太祖,但他确实也是用兵如神的武将。

      显德元年(954),于高平之战中,在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等畏战退却,后周帝柴荣亲自闯阵之时,随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各率骑2000,主动出击,转败为胜,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二年,后周攻后蜀秦(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等州,久攻未下。奉命前往察看地形、分析战势,言秦、凤可取。世宗从之,果败蜀兵。三年,后周攻南唐,率前锋军倍道奇袭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断南唐军退路,大败数倍于己之南唐军,俘获皇甫晖、姚凤两员大将,并克滁州。不久,左翼军占领扬州,南唐军渡江反击,赵匡胤随张永德率兵近2000守六合(今属江苏),后发制人,打退2万余南唐军反扑,俘斩5000余,升殿前都指挥使,后授定国军节度使。六年,随柴荣北上攻辽,迁殿前都点检,掌殿前司禁军。十月,柴荣病死,其子宗训七岁继位,改授归德军节度使。

      七年正月初,奉命率军出征,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为巩固统治,逐步削夺禁军重将兵权,设枢密院掌兵籍和发兵之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二者互相制约;将各地精兵锐卒选调京师,编入禁军,以强干弱枝,削弱藩镇势力;对禁军颁行更戍法,分戍各地,定期轮换,使将不得专其兵,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严格纪律,军队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开始致力于统一战争。

      以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选派得力将领驻守边境,防御辽和北汉,派遣主力南征。宋建隆三年(962)九月至开宝八年(975)五月,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基本结束自唐“安史之乱”以后延续2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宝九年卒,终年50岁。在位16年,在建立军事集权、改革军事制度等方面都有建树。指导战争注重了解敌情,分化瓦解,以智取胜。

      22.郭子仪

      郭子仪乃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23.王翦

      平生征战百胜回

      遇役雕择智万慧

      函谷晋封武成侯

      释权弓藏善终归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本人灭了赵国、燕国、楚国、百越。王翦请田,终得以善终。

      王翦一生的代表之作,还是那场以六十万大军对抗楚国的大战,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仿佛是专门为他所作的,以静制动,不变应万变,牵着敌人鼻子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秦王政亲自到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临行时,请求秦王先行赏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为国作战,以后有的是赏赐。

      24.谢玄

      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人,汉族。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东晋名将、文学家、军事家。21岁时为大司马桓温的部将﹐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东晋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经谢安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

      谢玄文武兼备,立志挽救危亡,以图恢复。他创建的“北府兵”,能征善战,特别能吃苦耐劳,成为东晋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兵”军阵严整,使秦主望而生畏,可见其强。

      25.乐毅

      燕山莽莽暮云飞,笳鼓喧喧战马催。

      万里征尘拂落日,五国铁骑立军威,

      将军百战束金甲,号角连营结铁盔。

      七二方城攻略下,昌国愿誓灭齐归。

      诸葛亮军事方面的偶像。

      乐毅也是被自家人捅黑刀的(总算留了一条命,难得)。

      战绩辉煌,领五国之兵围攻强齐,陷70余城,几乎灭了齐国。

      本来遭遇田单的火牛阵大可显示其真正的军事才能,可惜。

      26.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1087年-1143年),字重德,契丹族,西辽德宗,中亚史书中之大石林牙者也,为西辽的创立者。军事统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通契丹文、汉字。其军事才能历来为人称道,他坚持“养兵待时”,虽然屡遭失败,但均能善于把握时机,随败随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万宋军于燕京,后领数百铁骑开万里国土于中亚,将耶律氏的国祚又绵延了近百年。

      27.周瑜

      苍山横枕大江流,赤壁鏖兵战未休。

      雪浪排空卷碧水,烽烟直上赩云丘。

      奇谋诡谲图天下,烈火张天焚战舟。

      天妒英才身已去,曲歌有误谁回头?

      三国吴的实际缔造者。

      赤壁之战:率孙刘联军五万破曹操大军四十万,成就中国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经典。

      气量高雅,风流倜傥 。

      精通音律,民间传“曲有误,周郎顾” 。

      天妒英才,赤壁之战后不久即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28.韦睿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29.慕容恪

      麒麟回首凤高鸣,猛虎下山鹰唳风。

      朔雪萧萧兵甲冷,旌旗烈烈战戈横。

      黄牙稚口破高丽,赤血丹心辅幼甥。

      一代名君立功业,千秋万代留美名。

      十六国第一名将

      15岁即上战场,两千骑兵击破后赵数十万精锐,真正的以一敌百,还斩首三万余。

      17岁大破高句丽,使得高句丽退出中国东北,龟缩在朝鲜半岛。

      征伐夫余,吞并宇文部,消灭强大的段部,慕容恪基本统一了鲜卑部,使得慕容家雄踞中国的东北部。

      和战神冉闵交战,尽管十战十败,但最终擒杀冉闵,灭冉魏。

      下野王,夺洛阳,真正开创了大燕的基业。

      后总摄朝权,忠心辅佐幼主,前燕走向了强盛之路。

      30.廉颇

      他是赵国的相国,是赵国的中流砥柱,曾多次击败秦国,是继白起之后战国时期的又一位军事家,是战国时期四个最有名气的军事人物的第二位。他的负荆请罪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在他有生之年,秦国不敢侵占赵国一寸土地。

      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围攻邯郸,赵国形势严峻灭亡在即,在此关键时刻,赵王重新起用廉颇守卫邯郸,廉颇严密设防,以家财赏赐死士,乘夜缒城而下奇袭秦营,有效地减杀了秦军的嚣张气焰,使赵军能与秦军相持日久,为魏国信陵群窃符救赵击退秦军赢得了救援的时间,为赵国的不亡立下大功。

      防守能力超强,可惜最后被放逐,郁郁不得志而亡。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