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29 内容:7766

    素材收集 交响乐的历史及流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交响乐发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一般表现重大严肃的主题,故又称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说:“交响乐具有最深刻的内容,它是音乐王国的统帅。”

      交响乐的历史及流派

      一、巴洛克时期(1600年至1750年)

          严格地讲,巴洛克时期还没有规范化的、各乐章在程式上有一定规格的交响曲,但是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交响乐观念、形式、内涵、体裁和手法都已逐渐发展成型。总的来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宏阔气度,是以情感夸张、结构富于理性、追求细致内涵和华丽装饰为主要特征,因此,讲究气派而富于动力性、表现丰富多样而热情如火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特色。

      代表人物及作品:

      安东尼?维瓦尔第(Andonio Vivadi,1678-1741),意大利人,《四季》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人,《勃兰登堡协奏曲》

      亨德尔(George Frienri Handel,1685-1759),英籍德国人,《弥赛亚》

       

      二、古典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

          古典音乐从广义上是泛指过去时代流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狭义则特指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成熟的古典风格以海顿、莫扎特的中、晚期,贝多芬的早、中期为代表,由于他们三人都曾在维也纳活动,融入了明显的奥地利因素,故得名。总而言之,该流派的音乐具有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宏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的美学特征。他们发展了一种器乐化的动力性语言,并把它广泛运用到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中去。

      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奥地利人,《第103交响曲》、《第45交响曲》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人,《第四十交响曲》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人,《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三、浪漫时期(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

          整个西方19世纪的意识形态无不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充满着自由与压迫、逻辑与情感、科学与宗教信仰等种种矛盾,浪漫主义乐派正是在这一背景上发展起来的。

      浪漫乐派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优良传统,并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有别于古典乐派崇尚理性和朴素明净的风格特征。主张音乐与诗歌、戏剧等结合,提倡音乐的标题性,崇尚自由和理想,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并带有自传色彩,常以热情奔放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和瑰丽的想象;重视从民族民间文艺(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音乐等)中提取素材,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音乐体裁方面进行了不少革新,产生了众多单乐章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谐谑曲等)和由这些小品组合而成的套曲。此外,还形成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现象,即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

      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人,《未完成交响曲》

      柏辽兹(Loius-Hector Berlioz,1803 -1869),法国人,《幻想交响曲》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人,《邀舞》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人,《芬加尔洞穴序曲》

      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波兰人,《g小调第一叙事曲》

      李斯特(Liszt Ferencz,1811-1886),匈牙利人,《前奏曲》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人,《c小调第一交响曲》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人,《婚礼进行曲》

      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意大利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

      柴科夫斯基(Peter Chaikovsky,1840-1893),俄国人,《第四交响曲》

      马勒(Gustav Mabler,1860-1911),奥地利人,《大地之歌》第六乐章

      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人,《英雄生涯》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人,《命运的力量》序曲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khmaninov,1873-1943),俄国人,《第二钢琴协奏曲》

      四、民族乐派(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年代上与浪漫乐派大致平行。19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各国的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作曲家自觉地从各自的民族文化中寻求音乐创作的题材、手法,以反映本国风俗和民族情感。民族乐派主要以弱国为地盘,在此之前,许多国家在长时期内唯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马首是瞻。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俄国人,《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Rimsky Korsakov,1844-1908),俄国人,《天方夜谭》

      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1907),挪威人,《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人,《我的祖国》

      德沃夏克(Antonin Devrak,1841-1904) ,捷克人,《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埃涅斯库(Geroges Enesso,1881-1955),罗马尼亚人,《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兰人,《图奥涅拉的天鹅》

      五、现代音乐(19世纪末至今)

          现代音乐常指19世纪末以来远离传统的、革新的、前卫的音乐流派;可概括分为承认调性的音乐与故意否定调性的音乐两类。有调性的音乐包括印象主义音乐、标题音乐、新民族主义音乐、新原始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和即物主义音乐等,这些音乐都以某种形式与过去保持着联系。故意否定调性的音乐则几乎完全与传统音乐割断联系,创造并运用了全新的理论和发音方式,如十二音体系音乐、微分音乐、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机遇音乐、概率音乐和电子音乐等。有调性的音乐在扩大音乐概念的外延方面步子迈得大一些,故意否定调性的音乐旨在改革和冲击音乐概念本身的内涵。

      印象主义:正如印象派绘画的轮廓不明确,印象派音乐也不以旋律为主要表现手段,而以和声与管弦乐配器作为音乐的“调色板”,旨在表现倏忽朦胧的主观印象,常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闪烁的气氛和色彩。

      代表人物和作品

      德彪西(Claude Achill Debussy,1862-1918),法国人,《大海》

      拉威尔(Maurice Ravei,1875-1937),法国人,《西班牙狂想曲》

      新原始主义:强调用强烈的节奏、粗犷的旋律和喧闹的配器,勾勒出原始人的生活画面,表现了现代人对富有活力的原始生命和原始意识的追寻。

      代表人物和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人,《春之祭》

      新即物主义:不强调思想情感,更注重形式的完美及音响本身的结构和发展。

      代表人物和作品

      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人,《画家马蒂斯》

      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美籍奥地利人,十二音体系音乐:《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f,1891-1953),苏联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肖斯塔科维奇(Dimitry Shostakovich,1906-1975),苏联人,《第七交响曲》

      格什温(George Geshwin,1898-1937),美国人,《蓝色狂想曲》

      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美国人,《阿巴拉契亚的春天》

      六、中国当代交响乐

          中国的交响乐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来的中国音乐家以拓荒者的精神在中国组建了的管弦乐队,为西洋交响乐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交响乐的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北京、上海各地开始建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为我国交响乐事业培养了最初的创作和演奏人才。从20年代起,中国作曲家开始了交响乐的创作实践。解放前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反抗侵略、讴歌正义的强烈情感。解放以来交响乐的创作发展迅猛,新作迭出。作品题材宽泛,技法趋于成熟,在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代表人物和作品

      马思聪(1912-1987),《西藏音诗》

      冼星海(1905-1945),《黄河大合唱》

      贺绿汀(1903-1997),《森吉德玛》

      瞿维(1917-),《人民英雄纪念碑》

      李焕之(1919-),《春节序曲》

      何占豪(1933-)、陈钢(1935-),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29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