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作者Q群
  • 注册
  • 小说素材 小说素材 关注:131 内容:7766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 “治病防病”的写作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吾创网 > 小说素材 > 正文
    • 小说素材
    • 至高神
      LV.8 渡劫期
      VIP 9

      人处疾则贵医。

      《韩非子·解老。  人有病方重视医生。

      百病不愈,安得长生?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病多而治不好,怎能长寿呢?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汉书·艺文志》  有病不去治疗,往往只有中等医生治疗的效果。

      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

      明·洪自诚《菜根谭》  一生无病比多病更可虑。

      有病当求医,病愈药须止。

      宋·邵雍《感事吟》  有病应当千方百计去治疗,病好了便不再服药。

      有疾固足惧,无疾未足愉。

      清·陈确《病吟》  固:本来,诚然。  有病固然值得忧虑,无病却不可盲目乐观。

      养身以却病为急。

      明·高濂《延年却病笺》  养身应着重于防病。

      害成于微而救于著,故有无功之治。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  病微已构成危害,到了明显时才治疗,所以往往有治不好的疾病。

      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形体:身体。  天地:自然界。  疾病可以治愈,灾害可以消除。

      摄生者,必须洞晓病源。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保养身体的人,必须充分了解致病的原因。

      有病自家知。

      《万花楼·登楼》  病:疾病,亦泛指毛病。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醒世歌》  酸甜苦辣:原指各种滋味,这里指各种遭遇。  自承当:自己承担。  生老病死和人生的各种遭遇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

      唐·王建《求友》  鉴形:照见自己的容颜。

      匿病者不得良医。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  匿:隐瞒。  隐瞒病情的人得不到有效治疗。

      体无纤微疾,安用问良医。

      三国·魏·毋丘俭《答杜挚》  纤微疾:微小的毛病。  安用:哪用。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列子·力命》  渐:逐渐。  疾病是逐渐形成的。

      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内:本质。  外:现象。  异:不同。  既有病因同而症状异,亦有病因异而症状同。

      良医将治之,必穷病所因。

      宋·欧阳修《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意为高明的医生治病,必先详尽了解它产生的原因。

      察病论证,对症用药。

      宋·阳枋《编类钱氏》  察病论证:诊察病情,并从病理、药理进行论证。

      妙手回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称赞医术的高明。

      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病情。

      明·张介宾《小儿则总论》  对内注意病人的脉象,在外观察病的形体气色,最后分析病人的病情。

      万物之生也,人之最灵;四时有变兮,百疾兆生。欲辫明阴阳之症,必明天地之情

      元·刘元素《伤寒标本》  阴阳之症:泛指人体脏腑血气的病变。  天地之情:四时的变化。  意为要了解自然气候的变化对病理变化的影响。

      百病生于气也。

      元·刘元素《素问·举痛论》  气:充养全身的精气。  体内的精气不调就会生病。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元·刘元素《素问机气宜保命集》  精神:指精气和精神。  涵精养神,何来疾病。

      一切病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

      明·王文禄《医先》  生病同心神不佳有关。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元·邹鈜《寿亲养老新书》  心境:心情,心绪。  心静则体安,百病因心烦。

      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欲伤肾。

      清·尤乘《勿药须知》  人的精神状态、饮食和性欲不正常,会损伤五脏而致病。

      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

      清·尤乘《勿药须知》  要想身体无病,首先要心存正气。

      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

      清·尤乘《勿药须知》  病因心起,心安无病。

      安心是药更无妨。

      宋·苏轼《病中游祖塔院》  更无:没有别的。  方:药方。  心境平静是治病的良药。

      善医者先医其心。

      《青囊秘录》  好的医生首先治病人的心理状态。

      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

      明·龚居中《红炉点雪》  恬淡自守可防百病。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永乐大典》卷宗1620  说明精神对治病有积极作用。

      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方,唯在心药也。

      《寿世新编》  全不系:完全无关。  说明精神状态对治病的重要性。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唐·白居易《策林》  察其本:看清其关键所在。  绝其源:杜绝根源。

      所食之味,有与身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适宜的食物有益健康,有害的食物引起疾病。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晋·傅玄《口箴》  饮食不卫生引起疾病,言谈不谨慎招致祸患。

      善医者先寝食而后医药。

      隋·王通《文中子》  高明的医生首先调治病人的起居饮食,然后辩症下药。

      治之愈与不愈,亦在人之调摄如何尔。

      明·龚居中《红炉点雪》  病能否治好,须看调养如何。

      吃药不如自调理。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善自调理远胜吃药。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周礼·天官·疾医》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五谷:指麻、黍、稷、麦、豆。  五药:泛指各种药物。  意为治病要食物、药物并用。

      食能排邪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痷,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排邪:排除病邪。  资:滋补。  痷(ē):病。  释情:解除忧愁,愉悦心情。  良工:良医。  意为合理的饮食,有安脏腑,补血气,愉精神,去病邪的功效。

      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医生治病,了解病因和病状以后,先用食物疗法,然后才用药疗。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教疾之速,必凭于药。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食治》  资:凭借。  保养身体,最根本的方法是凭借食物;治病求速愈,必须用药。

      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治老人的病,应先用食物疗治,食疗不愈再用药。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宋·陈直《食治养老序第十三》  慎疾:重视防病。  善于治病不如善于防病,善于用药不如善于调节饮食。

      人之所赖,药食为天。

      明·张介宾《类经·序》  赖:依靠。  人所依靠的,以药物和食物为最重要。

      有病固当攻以药石,然不若调饮食,使日中二餐如意,乃康济上策也。

      宋·李光《十四与赵元镇书》  药石:药物。  康济:康复,治愈。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但茶可以治各种病。

      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

      汉·王充《养性书》  服食药物和涵养情性可以却病延年,但总不能使人象神仙那样长生不死。

      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术数:保生的方术。  用药食来调养身体,用方术来延长寿命。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  徒:步兵。  车:战车。 姜:干姜。  桂:桂枝。  治病用药如在战场上调兵遣将。善于用兵的人,步兵如同坐上战车的功能;善于用药的人,干姜可起桂枝的效力。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杜甫《江村》  微躯:微贱的身体,自谦之辞。  身体多病,我只需药物,别无它求。

      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御:驾御。  兵:军队。  猛暴:猛烈。  药物和军队一样,都有猛烈的属性,不可轻率动用。

      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发兴;药之设也以攻病,亦不得已而后用。

      清·徐大椿《医学原流论》  设:设置。  兴:发,使用。  用药如用兵,都出于不得已。

      药能恬神养性。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恬神:安适心神。  养性:涵养性情。

      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

      唐·刘禹锡《鉴药》  善哉医乎:高明的医生啊!  毒:性味猛烈的药。  疹:热病。  和:性味平和的药。  高明的医生用性味猛烈的药攻治疾病,用性味平和的药调养精神。

      有病贪补而不依症用药,……非惟不是却病延年,亦非养心养性之道。

      明·李琰《医药入门》  有病要对症用药,不可滥用补剂。

      必须药饵扶持者,亦须量体,宁从缓治,不可责效目前,反致奇疾。

      明·李琰《医药入门》  用药要看病人的体质,宁可缓治,不要只求目前的效果,否则反会招致重病。

      药者疗也,所以治疾也,无疾则勿药可也。

      《申鉴》  药是治病的,无病就不要服药。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元·刘元素《素问·标本病传论》  标本:中医学名词。  有本末、主次、轻重、缓急之意。如病因为本,症状为标,病在脏腑者为本,病在肢体者为标。  了解到病的标本,就能施治恰当,不知标本而施治,就是轻举妄动。

      治病必求于本。

      元·刘元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根源,原因。  治病要力求找到病根。

      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体者,必以精血为先。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治形论》  治病以治身体为根本,而治身体首先要治精气和血液。

      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

      明·张介宾《传忠录》  尤惟:尤以。  求本:找出病根。  首务:首要任务。

      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

      明·宋濂《赠医师葛某序》  三世之书:指《针灸》、《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三本医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

      《喻昌医门法律》  道:规律。  约:简略。  学医既要精深,以求领会它的道理;又要广博,以便抉取其精华。

      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明·王守仁《示教读刘伯颂》  方:治病的药方。  服:服食。  无一定之方……:并没有不分症候差异,人人一概服用的药方。

      良药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汉·王充《论衡·别通》  服:采用,参考。  好的医生治病,能根据各人的病情,参考各种药方而后用药。

      病生之变,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理尽。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疾病的发生变化,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医书虽多,尚不能穷尽一切医理。

      药虽进入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已出。

      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经效:见效。  已出:出自自己。  药是医生开的,但药方多为前人留传,如果古人的药方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就不必自己去另创新方。

      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而恃书以为用者,未能见臻至妙。

      宋·沈括《梦溪笔谈》  术:科学技术。  苟:假如。  心:指在医疗实践中亲自感受。  恃:仗恃。  臻:达到。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吕氏春秋·贵生》  用药要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病有万殊,医之用药,乌可执一而不达其变?

      元·阎复《风科集验名方·序》  乌可:怎么可以。  殊:不同。  有各种各样的病,每种病在不同的病者身上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开方用药,也要因病因人而异,不可固执一端。

      医不经师,方不袭古。

      明·方岱《鲁云谷传》  不经师:不照搬。  袭:沿袭。  要对症下药,不能照搬旧法。

      随其症而制其方。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  要根据病情而开方用药。

      平素治病不用古方。

      《金史·张元素传》  平素:一向。  治病不照搬古方。

      药不执方,医无定格。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六  执方:固执一方。  定格:固定的规格。  医病用药,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剂。

      知彼知已,多方以制之。

      清·徐大椿《医学原流论》  医生既要了解病情的变化,又要了解药物的性能,用多种方法治病。

      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清·汪廷珍《(温病条辨)叙》  一般人所担扰的是病多,医生所担忧的是治病的方法少。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讽刺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人。

      上医无传方,非无良方也,忧用方者也。圣人无定法,非无善法也,忧用法者也。

      宋·崔敦礼《刍言》  上医:医术高超的人。  传方:把用医的方剂,传下去。  定法: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既定方法和经验。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元·刘元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治:治理。  乱:祸患。  治病和治世一样,要防患于未然。

      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

      晋·葛洪《抱朴子·用刑》  术:方法。  杜:断绝,指预防。  懂得怎样治病的人,重视预防。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元·刘元素《素问·八正神明论》  萌芽:指刚萌发之病。  良医治刚发之病,下医治已发之疾。

      勿以康健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不要以为自己的健康理所当然,要居安思危,注意预防疾病。

      以弭病于将然为先,而攻治为后。

      唐·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  弭(mǐ):制止。将然:将要发生。  防病应先于治病。

      营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养性:养生,保养身体。  善于养生的人,注意预防疾病。

      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至人:聪明人。  聪明人在疾病未生之前就注意治理,而不是等到生病之后才去救治。

      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

      《太上老君养生诀》  聪明人在未病之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追救于既病之后。

      上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著。

      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  上医:良医。  中医:中等医生。  萌:萌发。  兆:征兆。  著:显著。  良医高明之处在于能发现未萌发的疾病,而一般的医生只到病状显著了才用药。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摄生:养生。  未病之前就注意治理,才真正懂得养生的道理。

      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务:勉力从事。  难图:难以救治。  勉力于养生的人,要重视预防治病,到生了病才救治,就困难得多了。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火,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成,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涓涓:细水慢流貌。  荧荧:微光闪烁貌。  意为防病如防水火,不防患于未然,就会酿成大祸。

      善治者,必于其未成之前。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善于治病的人,必治病于未发之前。

      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

      明·李琰《医学入门·保养说》  防病优于治病。

      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永乐大典》卷宗11620  不若:不知。  治病不如防病。

      莫待病生才服药。

      《孙真人卫生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说素材
    • 今日 0
    • 内容 7766
    • 关注 131
    • 实时动态
    • 违法举报
    • 问题反馈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